?

“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作業的有效設計

2023-07-02 01:07朱正華
教育界·A 2023年15期
關鍵詞:作業設計雙減初中物理

【摘要】作業是教學的延續和補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升應用技能?!半p減”政策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優化作業設計,提升作業成效,促進學生又好又快地發展。文章就“雙減”背景下如何設計有效的初中物理作業進行探索,旨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物理;“雙減”政策;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朱正華(1982—),男,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大豫鎮兵房初級中學。

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有效形式,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然而傳統的作業多為重復的題型,這樣的作業很容易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式,缺乏靈活運用的能力,長久下去,會出現學生應付作業的情況。新課標和“雙減”政策的實施對初中物理作業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優化作業內容,精心設計每道題目,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出路,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發展。

一、設計有效作業,提高探究能力

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會用到一些儀器,有些儀器的構成比較簡單,但其中蘊含豐富的物理內涵。教師如果能夠組織學生自制一些儀器,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的物理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課下作業,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自己動手制作簡單儀器。這樣的作業設計能夠讓學生細致地研讀所學知識,更主要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初中物理課堂更加高效。學生很樂于完成這樣的作業[1]。

以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密度知識的應用”一課的教學為例,密度計在生產生活中有一定的應用,為了能夠讓學生認識密度計,教師向學生介紹了密度計的結構、工作原理,使學生明白了可以用密度計測量液體的密度。在教師講解完后,學生產生了很多疑惑:“密度計的刻度是否像刻度尺一樣是均勻的?刻度是從哪頭開始的?”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就給學生布置了課下作業:自制密度計,并標記相應的刻度。學生對密度計有很多疑惑,因此課下積極行動起來,先查找有關密度計的資料,在對密度計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開始尋找制作材料。學生找來了帶蓋的小礦泉水瓶、雙面膠、磁鐵、橡皮泥、水桶(有水)、食鹽,把磁鐵用雙面膠粘在瓶蓋上,蓋好瓶蓋后將小礦泉水瓶放入水桶中,通過添加橡皮泥的方式,讓小礦泉水瓶能直立在水桶中,在瓶身記下此時水面的位置,在此位置標注水的密度值,然后往水桶中放入食鹽,再次放入小礦泉水瓶,待到瓶子平穩地豎立在鹽水中,在瓶身記下相應的水位,此位置就是鹽水的密度值。這樣測量水和鹽水密度的密度計就制作完成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高漲,學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滿足。

自制儀器的過程也是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教師為學生設計自制儀器的作業,能夠使學生以愉悅的心態完成作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實現“雙減”政策的目標。

二、設計有效作業,提升應用能力

初中生剛剛接觸物理學科,加上物理知識抽象難懂,學生接受起來有些吃力,時間長了,會對物理學習產生畏懼心理。物理知識的很多內容和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加以聯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促使學生積極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诖?,教師可以為學生精心設計與生活有關的作業,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2]。

以蘇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級下冊“能源轉化的基本規律”一課的教學為例,這一課的內容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再加上現階段社會在呼吁節能減排,為了讓學生樹立節能減排的意識,教師為學生設計了貼近生活的作業:調查學校供熱水的鍋爐房的能量利用情況。學生了解作業內容后,利用課下時間觀察鍋爐房煙囪冒煙的情況,詢問工人,親自到鍋爐房進行實地考察。經過幾天的調查,學生交出了令人滿意的作業。學生提出,學校的鍋爐房煙囪冒黑煙,說明煤燃燒得不夠充分,這既造成了資源浪費,又對大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應利用吹風機助燃,這樣就可以使煤燃燒充分,達到節省能源的效果。學生還指出,鍋爐房內的溫度很高,燒水要花費很長時間,鍋爐燒水的效率很低,可能與鍋爐內有水垢有關系,應定期清除水垢,以提高燒水效率,節省能源。學生還從能源的轉換角度出發,指出煙囪冒出的煙也是有溫度的,可以考慮能源再利用,回收排煙余熱來加熱水??梢?,生活調查作業的布置,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物理知識。

教師針對教學內容,聯系生活,為學生設計作業,使學生在產生親近感的同時,也產生了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欲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的物理知識進行了實際應用,提升了應用能力。

三、設計有效作業,提升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的能力之一,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尤其在“雙減”政策實施過程中更是如此[3]。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教師采用千篇一律的方式設計作業,那么會導致部分學生有很多題目不會做,部分學生認為題目很簡單,無論哪種情況都不能達到作業的預期效果。為了實現新課標和“雙減”政策的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分層作業,讓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如在教學完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浮力”的知識點后,學生對浮力有了一定的認識,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思考的機會,能夠鞏固、檢測自身的學習情況,教師設計了分層作業:“已知一個實心鐵球重為20 N,現把此鐵球放入裝滿水的水槽中,發現鐵球懸浮在水中且測得溢出的水所受到的重力為10 N?!苯處煘閷W習能力弱的學生布置了基礎性的作業:“鐵球的質量為多少?鐵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少?”這樣能讓這部分學生了解浮力的基礎知識。教師為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布置了有一定難度的作業:“鐵球的體積是多少?”這需要這部分學生轉換思維方式。教師為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設計了更深層次的作業:“如何求鐵球的密度呢?”這個問題聯系到了前面所學的密度的知識點,對學生的要求更高。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完成相應的作業,滿足了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具有層次性的作業,使學生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進行選擇,滿足了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和提升。

四、設計有效作業,提升認知能力

物理知識中有很多概念,由于物理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些費力,而概念又是物理學習的基礎,學生只有把概念弄清楚、理解準,才能更好地學習更深的知識點。因此,概念教學是物理教學的突破點,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前為學生設計體驗作業,讓學生先進行實際體驗,再帶領學生學習,這樣就能使學生在體驗中了解概念的本質,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以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力 彈力”一課的教學為例,如果教師直接講授力的概念,學生很難理解,于是教師在課前設計了體驗作業,讓學生體驗推、拉放在地面上的木塊,把水桶提起來,壓放在桌面上的海綿,這些體驗活動都是圍繞力進行的。教師提出,這些力作用在了木塊、水桶、海綿上,可見力是人施加的,物體是被動接受力者,讓學生認識到任何力都具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接著,教師設計了第二個體驗作業,讓學生觀察擠壓海綿時用不同的力會發生什么情況,靜止的木塊被推后發生了什么改變。學生在體驗過程中明白了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受力物體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對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促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學習。

教師在課前為學生設計體驗作業,能夠讓學生對物理知識形成更全面、具體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五、設計有效作業,提升理解能力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但理解能力不足,從閱讀中獲取到的內容很有限,接受知識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在預習作業的引導下閱讀課文并完成作業,這樣就能讓學生在課前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新課的學習,從而提升理解能力。

如在教學蘇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級上冊“歐姆定律”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憶舊知識點,運用舊知識點引出新課的學習,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接著,教師安排學生認真閱讀課本第一部分的內容,并提出問題:“通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導體的電阻是怎樣的關系?”這個預習問題既能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又能讓學生對新課內容形成初步印象。學生通過通讀教師指定的閱讀內容并進行思考、分析,提出了導體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的猜想。這個問題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為學生完成接下來的預習作業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是前后聯系的,只有學好了前面的知識,才能更好地進行后面的學習。接下來,為了驗證學生的猜想是否正確,教師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接著閱讀課本第二部分的內容,通過課本給出的實驗內容找到導體的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教師在預習作業中向學生提出要求:1.請自行設計實驗的電路圖;2.寫明所需的各種實驗器材;3.明確實驗的操作步驟;4.注明實驗時的注意事項。學生在預習作業的引導下對新授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地學習新知。

六、設計有效作業,提高思維能力

“雙減”政策要求教師注重作業的有效設計,充分利用作業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在完成每個章節的教學后帶領學生復習,根據復習內容為學生精心設計復習作業,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在頭腦中對章節內容形成清晰的脈絡。這有助于學生融會貫通知識并順利完成作業,在增強學生學習成就感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蘇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物態變化”這一章節后,為了檢測學生對這一章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教師精心設計了復習作業。教師首先從概念出發,讓學生牢記物質發生物態變化時的初始狀態、最終狀態,物態變化的條件是什么,幾種物態變化的特點(從溫度、體積、熱量方面考慮),物態變化有哪些等基礎知識。其次,教師布置了如下題目:“請選出正確的說法。A.非晶體在熔化的過程中會放出熱量;B.煮飯用的高壓鍋可以降低液體的沸點;C.夏季開冰箱門看到的“白氣”是水蒸氣;D.夏季扇扇子能使人感覺涼爽,是因為扇扇子加速了皮膚表面汗液的蒸發?!痹俅?,為了讓學生更加明確各個物態變化的特點及其條件,加深對物態變化本質的理解和認知,教師布置了如下題目:“(1)下列情景中哪個屬于液化現象?A.冰雪融化;B.水燒開后壺嘴冒出“白氣”;C.體育場的鐵絲圍墻上出現“白霜”;D.用烘干機烘干濕衣服。(2)悶熱的夏季在房間開空調,玻璃窗上很容易出現“白霧”;冬季打開暖氣提高屋內溫度,玻璃窗上也會出現“白霧”,這兩種情況下,“白霧”會出現在玻璃窗的哪側呢?”最后,教師設計了具有延伸性的題目來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某市一輛運輸液化石油氣的汽車發生了交通事故,導致液化石油氣泄漏,消防隊在救援的過程中發現泄漏孔附近的濕布條結了冰粘在了罐體上,于是利用濕布堵住了泄漏孔,成功消除了安全隱患。針對這種情況,甲同學和乙同學提出了各自的想法,甲同學認為泄漏孔附近的溫度應低于0 ℃,乙同學則認為泄漏孔附近的溫度應為20 ℃左右,你認為哪個同學的想法是正確的?兩名同學提出的依據是什么?在泄漏孔處放濕布后濕布結冰,你能給出解釋嗎?”學生在作業的引導下對這一章節的內容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

結語

總之,在實施新課標和“雙減”政策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作業設計方面,教師要改變以往機械、重復的做法,從減負角度考慮作業的設計,既要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又要讓學生感覺做作業不是負擔,而是樂趣,更好地領略物理的魅力和精彩。

【參考文獻】

[1]彭雪梅,茍樹林.“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課后作業設計的優化路徑[J].教育科學論壇,2022(14):66-68.

[2]孫明.基于“雙減”政策的初中物理作業布置原則及控制策略[J].教書育人,2022(2):69-70.

[3]魏日金.探討雙減背景下初中物理作業改革過程中的問題[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 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年會論文集(下).[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2021:875-878.

猜你喜歡
作業設計雙減初中物理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探討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切入生活,構建魅力初中物理課堂
微課對提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課標下物理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