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根基工程

2024-02-26 17:21俞國良
基礎教育參考 2024年1期
關鍵詞:創造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并重,并逐漸從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務,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通過對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兩者關系的梳理與分析,表明積極的心理健康品質可以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創造力培養提供前提與保障,而他們富有創造力的活動也會促進自身心理健康的發展。這兩者的辨證關系,再次證明在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及其體系建設的重要價值。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特色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體系建設,需要編制中國特色本土化的心理健康評價工具,開發學校心理健康課程與教育資源,加強學校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室建設,進一步完善學校危機預防與干預服務系統,切實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作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根基工程,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作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的制高點,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國家戰略提供新理念和新路徑。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務;創造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根基工程

中圖分類號:G5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4.01.001

隨著社會轉型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特別是直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越來越多懸而未決的社會問題、學術問題逐漸涌現出來。其中,對具有創造力的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對拔尖創新人才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以及兩者關系的探究,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隘偪裉觳拧钡拿运?,歷來被視為探討創造力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焦點,而這一困境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創造力和心理健康的誤解所致。為了更準確地理解拔尖創新人才創造力培養和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的內涵,有效把握兩者的特點、發展規律及其內在聯系,本文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以期客觀地澄清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從而為教育工作者在兼顧個體心理健康發展的同時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理論支撐。

一、從心理健康教育到心理健康服務

全面深入改革開放的中國社會,究竟對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帶來什么影響?在初步解決了14億國人的溫飽問題后,國家和政府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作用,并為此先后頒布了多部統領心理健康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政策。特別是2013年頒布實施的《精神衛生法》,從法律層面上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了若干規定。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多次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教育部黨組會同衛生健康委等相關部門相繼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又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 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一系列動作的實施顯然與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心理、心理沖突有關,更與大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推進和實施“平安中國、健康中國、幸福中國”有關。另一方面,現代生理學家和腦科學家一致認為,從事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活動,要以個人的心理正?;蛐睦斫】底鳛榛緱l件[1]。因此,知識經濟、信息社會和互聯網時代的拔尖創新人才,首先應該是心理健康的。目前,社會的急劇變化使人們心理上的動蕩進一步加劇,所面臨的心理困擾、心理沖突和行為適應問題也是前所未有的,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僅依靠傳統的說教式、單一化和程式化的做法是難以解決的,而是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和支持。只有不斷強化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解決人們所面臨的種種心理健康問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既治標又治本的獨特作用,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

從心理健康發展的歷史演變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輔導制度的產物,心理輔導制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核心,有的研究者甚至把兩者視為等同[2]。目前,我國心理輔導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心理輔導制度建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一定距離[3]。因此,大力加強我國心理輔導制度建設勢在必行。而心理健康服務及其體系建設是達成這一目的的必要實踐措施。

從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務,這是心理健康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趨勢順應了國際心理科學發展的新趨勢、新潮流??v觀國內外心理學為心理輔導服務的歷程,根據關注人群和理念的不同,經歷了醫學模式、教育模式和服務模式。早期以醫學模式為主,其關注的人群主要是智力落后或有心理障礙、需要提供特殊心理服務的少數人,并以問題解決為導向。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的悄然興起,心理服務的對象逐漸擴展到全體,強調面向健康的大多數人,以預防和促進發展為導向,提高全體國民的心理健康素質。服務模式相對于教育模式,主要是強調的視角不同。教育模式有一個內隱假設,即教育者根據預設的內容和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教育對象實施影響,有“居高臨下”之嫌;服務模式則重視以人的基本心理需要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發揮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調根據個體心理發展規律和成長需要,提供相應的心理健康服務,即強調提供適合人的發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4],把“以人為本,立德樹人”作為其指導思想和最高原則。

具體來說,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人,也只有人的主動參與,才能使心理健康服務的效果最大化。但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中,以人為主體的意識較為薄弱,自上而下的研究與項目設計,帶有醫學化、形式化、表面化、孤立化的傾向。實施的教育方式也不夠豐富,并未做到以人的真實需求與感受、體驗為前提,有些干預甚至帶有強迫的意味。心理健康教育應把目光聚焦在如何提升人的主動求助行為,如何通過社會環境的改善提升人對社會的認同,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各項活動。相關教育措施、干預的設計也要充分考慮他們的意愿,突出以人為主體、為人服務的理念,注重體驗性與生活性,使他們在體驗中做好未來社會生活的準備。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和治療機構之間的深度合作,加強彼此間的聯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服務質量。

而心理健康服務是以心理健康理論、原理為依據,在對一組已知事實和經驗結果進行理解和解釋的基礎上,結合心理健康的方法與技能,預防或減少各種心理健康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專業活動。心理健康服務從人自身需求出發,滿足他們的需要,以個體的健康成長與畢生發展為目標實施教育與干預。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傳與教育系統、心理健康自評與他評系統、心理輔導與咨詢服務系統以及心理疾病預防與危機干預系統等。心理健康服務作為一項專業性較強的服務工作,其理論和技能的發展決定著服務的質量和專業化水平。培訓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循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實證支持,即對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專業技能培訓可以提高其服務質量[5]??v觀理論發展歷程,傳統的心理健康服務理論主要包括心理動力取向、行為療法、認知療法、人本主義取向、后現代理論以及整合主義理論等。近年來,側重心理體驗為主的療法得到了蓬勃發展,其優勢在于往往能夠在短時間內心理體驗的基礎上,幫助服務對象獲得較深刻的領悟和產生較明顯的變化。如心理劇、舞動治療、家庭系統治療、沙盤游戲治療、薩提亞系統轉化模式等。除此之外,我國心理健康服務工作者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有效心理輔導與治療方法,影響較大的有意象對話療法、滲透中醫或中國哲學的心理或情志療法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

(一)創造力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與重要特征

要解決創造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之間究竟有何關聯這個理論難題,首先就要搞清楚它們各自的內涵是什么。學者們為探尋創造力的奧秘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并逐漸達成了共識,即創造力是由創造性人格、創造性過程和創造性產品組成的統一體,它至少包含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具有流暢性、獨創性和變通性等體現“新”的心理品質(發展性);二是對個人或社會是有價值的(適切性)[6]。國內外心理學研究者對心理健康的理解較為一致地指向兩個連續的階段:一是適應性(即沒有明顯的心理疾病,人際關系良好)階段,這是基本的前提與條件;二是發展性(個體潛能,主要是創造力的自由發揮)階段,這是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的目標。從創造力和心理健康的內涵可以發現,創造力是心理健康在個體心理發展高級階段的自我實現,心理健康為創造力的發揮提供了必要前提,而創造力產生的結果又能夠促進心理健康發展。換言之,創造力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與重要特征,具體體現在適切性和發展性兩個方面,這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說”和“自我實現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是以“需要層次說”為導向的“適切性”。馬斯洛將個人的需要歸納為七個不同層次,并認為較低層次需要的部分或者全面滿足是較高層次需要實現的必要前提。但在概念界定時,切不可將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要”理解為僅僅具有個體價值而對社會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價值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物的關系中產生的,而價值觀是人對價值的取向與判斷,是對事物存在價值的理念、看法和態度。無論是創造力還是心理健康,其評價標準都內在包含了“適切性”,也就是說它對個體或社會應該都是有價值的。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已明確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種健康或幸福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可以實現自我、能夠應對正常的生活壓力、工作富有成效和成果,以及有能力對所在社會作出貢獻?!盵7]與心理健康相類似,創造力不僅是一種心智過程,同時也是文化和社會事件,這就不能僅限于個體層面而要采用系統觀來討論其價值。從創造力和心理健康的內涵可以發現,創造力應具有的“適切性”是“需要層次”的反映與表現,心理健康內在地要求創造力對個體或社會是有用的、有價值的。

二是以“自我實現論”為目標的“發展性”。馬斯洛認為,人具有高于一般動物的潛能。其中,創造潛能就是人類獨有的。后天的學習事實上就是使人的各類潛能由低到高逐漸形成和實現的過程,人生的最高追求就是自由創造。馬斯洛通過對大學新生的投射測驗發現,心理健康者是更好的認識者、知覺者,這是自我實現的基本條件[8]。自由創造的實現是人的內在固有價值的實現,人性的完美就是走向自我實現。馬斯洛在對心理治療的研究進行總結之后堅信“有助于個人的心理健康,或增進人類幸福的東西都可以改變整個人性。這個更具有人性、更健康的人,也將更富于創造力?!盵9]馬斯洛進一步認為,高峰體驗、高原體驗較多地存在于超越自我實現者身上,而處于個人水平的自我實現者則較少經歷這種體驗。這里馬斯洛用“豐滿人性”(full humanness)一詞,來泛指人的友愛、合作、求知、審美、創造等資質或潛能。這些潛能的充分發揮就是完滿人性的表現,它是在超越物質需要的直接缺乏性動機之上的精神意境??梢?,馬斯洛關于自我實現、潛能發揮的觀點,是從內在價值論出發的,他認為人的天性中就有尋求發展與自我實現的傾向和巨大創造潛力,這種“傾向”和“潛力”與本能有關,因而這種內在價值要求實現就是人的本性。

(二)心理健康是創造力發揮的重要前提與保障

心理健康為創造力提供認知結構前提。創造力是一種復雜程度遠超一般認知活動的社會心理行為,創造過程是一個協同工作的過程,而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可以為創造力提供必要的生理基礎。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通過總結他的職業經歷,發現文學、藝術等領域的許多來訪者皆因受消極情緒等心理健康問題的侵擾而無法進行正常創作,但經過心理治療之后其創造力又得以再現[10]。據此,羅杰斯認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創造力發揮的前提條件,應建立來訪者和治療者間的情感溝通,并最大程度地發揮來訪者的主觀能動性。近年來,現代醫學和認知神經科學得到了很大發展,為進一步研究基于創造性任務的創造力腦機制提供了可能。記憶、思維和執行功能等是創造力的重要認知結構前提。研究發現,前額葉皮質是與執行功能有關的重要腦區,它與多種感知覺的記憶存儲、信息加工以及思維方式等創造性的認知結構密切相關;位于左右半腦的海馬體是中樞神經的重要組成,它與人類的學習、空間定位和長時記憶等功能密切相關[11]。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會影響個體的認知靈活性,而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郁癥等)則會引起額葉皮質、杏仁核和海馬體的功能異常。腦成像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抑郁癥患者的額葉明顯減小,并導致情感和認知功能的障礙[12]。

心理健康為創造力提供非智力因素保障。創造力非但與智力因素有關,而且受人格、動機、情緒、心理韌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而這些非智力因素均有賴于個體良好心理健康狀態。研究表明,創造性人格特質或能力能否促成創造性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動機類型和水平[13]。動機的水平和類型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自我效能感”聯系在一起的。很多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關系緊密,因此自我效能感也被研究者視為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對國內外文獻中自我效能感和創造力關系的相關研究進行的一項元分析(共納入18項,包含34個效應量)發現,自我效能感與創造力得分呈高度正相關(相關系數r=0.432)。同時,心理韌性也是影響創造力的一項重要非智力因素,心理韌性是創造力得以發揮的保障,那些心理韌性較強的個體在創造力方面也表現得更好。研究發現,心理健康水平和個體的心理韌性呈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水平較高者其心理韌性也較強[14]。情緒狀態既是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影響創造力的一個重要非智力因素。情緒和創造力之間的關系已被大量研究所證實。研究者們通過不同形式的情緒誘發實驗發現,積極情緒有利于創造力的發揮,而消極情緒則會對創造力產生負面影響。情緒的腦機制相關研究表明,腹內側前額葉皮層不僅與執行功能有關,而且還直接參與積極與消極情緒的表達;杏仁核是情緒加工的中央處理站,它是與海馬和隔膜核、丘腦以及基底神經中樞相聯系的復雜結構[15]。臨床研究表明,杏仁核對情緒反應和情緒認知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對不愉快刺激和害怕反應。

(三)創造力與心理健康互為因果、相互促進

創造力和心理健康之間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其最終目的都是更積極、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本能傾向,也正是這一傾向促使人們挖掘心理潛能,并不斷煥發創造力。創造力的展現必須具備一定條件。羅杰斯強調,創造力存在于自我評價背景之中而非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創造性的個體必須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內部評價[16]。馬斯洛也清晰地闡釋了與羅杰斯相似的觀點。馬斯洛指出,自我實現者的創造力既不是被成功驅使,也不是像心理分析學派所主張的那樣是“通過對被禁止的沖動和愿望的退行性控制而起作用”的結果。他認為,人性中存在自我實現的本能,而人的創造力的發揮則是這種必然性趨勢的具體表征[17]。臨床經驗表明,在心理輔導、心理咨詢中所采用的咨詢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也能促進其創造力的發揮。同樣,創造性的活動與訓練也能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創造性活動對心理健康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從自我表達和自尊的發展到社會交往和參與的機會,乃至提供一種意義感和改善生活質量?!氨憩F性心理治療”或稱“表達藝術治療”,既是一種自發的藝術創造行為,同時也是心理咨詢中用于促進個體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18]。弗洛伊德采用繪畫的方式進行釋夢,榮格采用在圓圈內進行藝術創造的方式以促進心理治療。藝術治療整合了包括音樂、舞蹈、視覺藝術、文學、戲劇等活動在內的各種富有創造力的活動,給當事人營造出一種安全、無威脅的氛圍,鼓勵個體實現自我對話。另一方面,心理治療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過程,它要求咨詢師和當事人共同努力,藉以實現心理健康的目標。藝術不僅可以作為焦慮者傳達消極恐懼和擔憂的一種方式,還可以用來激發大腦右半球,并支持左半球實現更大的功能。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的過程中,經常會使用到冥想療法,這種方式和創造力訓練的自由聯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冥想療法鼓勵個體進行自由的想象,使身心得以放松與解脫,從而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其關鍵在于鼓勵個體進行自由聯想,促進個體對其情緒和情感進行調節和疏導。在冥想的過程中,個體的創造性思維也得以很好地發展。相關的腦成像研究發現,長期的冥想練習者右側額葉皮層灰質密度和右海馬體積(參與情緒調節與控制反饋的腦區)顯著比正常人大[19],這也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有效回應了冥想練習者,在積極情緒的培養與穩定性保持方面表現良好的問題。此外,創造性的寫作或稱之為詩歌療法也被用于心理健康的治療與康復之中。詩歌療法是有意使用書面和口頭詞語來治療和促進個人成長。詩歌、文學和歌詞幫助人們充分了解自己,并及時體驗到自己隱藏的一面。在一個訓練有素的輔導人員的指導下,詩歌治療參與者對文學的喚起做出情感上的反應,其中互動過程是不可或缺的。為回應所選文獻而撰寫自己的詩歌或日記條目的過程是治愈和自我整合的重要催化劑。當詩歌治療參與者通過詩歌、歌詞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它為治療過程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找到他們自己的聲音是一個自我肯定的步驟,之后往往是宣泄釋放,更高水平的自我意識,新的見解和新的希望。

三、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現狀與發展

在厘清了創造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兩者的辯證關系后,接下來的重點任務應該是詮釋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特別是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在拔尖創新人才創造力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一)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現狀與發展

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相對更為成熟,我們將之概括為整合化和信息化、專業化和精細化、全員化和全程化三大特點。

1.整合化和信息化

隨著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功能的不斷擴展、延伸,涉及的人員和部門也越來越多,受彼此之間溝通效果和相互競爭的影響,使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發展出現了新的問題,即“各自為政”[20]。為了適應新的發展需要,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逐漸呈現出整合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員與部門之間的整合,不同來源的數據和信息的整合。學校心理學的研究者強調,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效果,不能再像早期那樣,努力擴展心理輔導、咨詢服務,或者建立更多有心理輔導室的學校,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綜合性、全方位的服務體系,使學校真正成為一個能為孩子們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從而使他們的智力和健康達到最大程度的實現[21]。另一方面,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內部人員與部門之間,以及心理健康服務與體系外機構之間等的合作,對有效解決與預防心理健康問題顯得越來越重要。比如,毒品、藥物濫用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結合,社會工作者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合作等。

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對人們生活的巨大影響,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進一步整合,提高信息化水平提供了可能。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現狀,也需要更加綜合的數據信息,特別是對師生心理健康狀況監測的數據,以獲得“有的放矢”的教育效果。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自身也需要依據更綜合詳實的信息,做決策時才更可能做到有據可依、平衡差異,以使整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積極效果發揮最大作用[22]。在這里,學校的信息化水平至關重要。

2.專業化和精細化

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新發展,在操作層面上常常遇到以下問題,即具體到某個兒童青少年,當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往往難以得到及時的鑒定和幫助。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縱深方向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專業化和精細化兩個方面。

專業化主要體現在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對從業者的資格要求。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學校心理學家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經過專業的學位學習、實踐、實習實訓以及資格認證等。精細化主要表現兩個方面。一是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通過有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論述發現,美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中,根據不同的學生需求,設立不同層次的心理輔導機構,學生可以從學校設立的健康教育中心獲得一般的心理援助;同時學校還通過網絡、教育資源以及心理輔導等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研究者還專門針對美國學校無家可歸的青少年提出了干預計劃[23]。二是教育立法更為精細。事實上,針對公眾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許多國家都已經通過了相關法案??紤]到農村教育資源相對城市的不足狀況,美國政府甚至還出臺了針對農村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的政策,以便不讓每個孩子錯過獲得教育和發展的機會。

3.全員化和全程化

傳統學校心理健康服務中的危機干預模式主要聚焦問題解決,該模式主要針對出現危機后的個體,或者受到該危機感染的人群進行事后干預。此種模式的主要問題在于,個別危機發生后,往往牽扯學校各方面的力量,有時甚至會大面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干預的效果通常也較差。這種針對個體的危機干預模式,建立在危機無法預測的潛在假設之上,心理危機工作者只能被動處理。近年來,學校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了全員化和全程化的危機干預模式。該模式是研究者在實證基礎上提出的以預防和降低自殺率為主要出發點的預防和危機干預模式[24]。研究者認為,除了心理健康從業人員之外,任課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教育行政人員,甚至保安和宿舍管理人員等,都應該接受危機干預的相關培訓,以便能夠盡早覺察到可能進入危機通道學生的異常變化,及時通知相關人員,啟動危機干預程序。事實上,在心理健康服務資源豐富的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全員化和全程化,這是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不斷完善的必然結果。

(二)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現狀與發展

近十年是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谖覈鴱姶笄曳€定的班主任和輔導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師隊伍,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已具有全員參與模式的雛形,這種獨具中國特色的學校德育工作隊伍,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預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積極影響。研究者在詳實的數據基礎上,對我國大學生自殺現象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我國國民自殺率高于美國,而大學生自殺率卻低于美國??赡艿慕忉屖俏覈咝姶蟮?、數量較多的思想政治教師隊伍,更可能第一時間發現危機,及時與心理健康服務部門聯動,進入危機干預程序,從而降低了大學生的自殺率[25]。但同時,我國心理健康服務的發展也表現出快速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特點。

一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配比低。相對于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師生配比標準,我國學校心理健康從業人員的編制嚴重短缺,與此相應的是服務內容相對單一。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從業人員也尚未完全達標,一所學校通常只有一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且主要承擔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任務。有的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只是擺設,即使面向學生開放,水平也往往參差不齊。農村或者邊遠地區,心理健康服務基本處于空白狀態。近幾年,學校心理健康從業人員的隊伍增加較快,但增長點仍然主要集中于城鎮或經濟發達地區。一方面服務工作隊伍人員短缺,一方面服務學生人數眾多,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壓力巨大。因此,盡快充實學校心理健康工作師資隊伍是未來發展的當務之急。

二是專業化水平不足。我國學校心理健康從業人員背景差異很大,跨度從心理學博士、碩士到零心理學起點工作者不等。這一點與人員短缺的現狀相一致,有些學校由于缺少人員編制,就由工作內容相近的教職員工來承擔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因此,專業化水平急需提高。即使有心理學背景的從業人員,也往往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接受較長時間的培訓,才可能真正獨立承擔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工作。目前雖然有許多心理咨詢師認證、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分委員會的注冊系統認證,但具體到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內部,教育行政部門對心理健康教育從業資質并未有明確規定。

三是服務人員的身份不夠清晰。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人員往往一身兼多職:心理服務提供者、心理健康教育者、行政管理者、其他科任教師等。身份的模糊導致了角色沖突,不僅限制了心理健康工作本身的效果,也使服務人員的職業生涯發展道路不清晰,缺乏歸屬感。研究者通過對高校心理健康服務機構調查后發現,大學心理健康機構的設置歸屬不明確,其中84%掛靠在學工部(處)等部門;11%掛靠在院系,如心理學院等;5%掛靠在思政教研室[26]。中小學也同樣有類似的特點。令人欣慰的是,有些地區和學校正在著力解決這個問題,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從業者的身份有利于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性、穩定性和連續性。

四是服務經費不足。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普遍沒有獨立的經費,日常開支多來自學??偨涃M中列支。對高校的調查顯示,只有不足三成的高校專項經費,從每個學生5元到10元不等。經費支出缺少相應的保障性措施,即使學校按相關規定劃撥款項,因為心理健康服務機構非獨立單位,實際使用經費過程中也難以保障確實用在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中。

四、積極推進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

國內外的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發展歷程具有相似性。我國目前的發展現狀是歐美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階段[27]。因此,我們可以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現狀,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

(一)編制中國特色本土化的心理健康評價工具

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測評和評價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多是直接使用或經過修訂的其他國家的測評和評價工具。比如兒童經常使用的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大學生新生心理測評最常使用的工具是90項癥狀清單(SCL-90)和日本大學生人格問卷(UPI),普通人常用的有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等。但直接使用國外的測評工具來評價我國學生,評價的效度可能較低。因此,中國特色的本土化心理健康評價工具的編制是推進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事實上,我國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已經在努力推進此項工作。如北京師范大學董奇教授曾作為主持人,研發了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育標準化評價量表[28];中國人民大學俞國良教授課題組編制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量表、中職生心理健康量表等,也系統考察了學生的自我、情緒、學業、人際及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狀況。目前,編制一套權威的、標準化的、有中國常模的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是擺在我國心理健康研究工作者面前的艱巨任務。

(二)開發學校心理健康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學校心理健康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有計劃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相對于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最有特色的地方。作為主渠道,課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解決淺層次的心理困擾、心理障礙,促進他們的心理發展和自我成長。

近年來,國內外各級各類學校對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研究逐步增加,同時,也開設了各種心理健康課程,如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活動課,大學的心理健康、職業生涯、情感和親密關系等課程。那么,如何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呢?首先,課堂教學的內容設計要考慮到全體學生的共同需要。如國外心理健康課堂教學內容跨度較廣,責任教育、情感教育、自我探索和成長、正確認識自己、提升面對困難的心理素質以及社會情緒學習等,這些內容是每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主題[29]。我國高校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基本上涉及了以上內容[30]。未來要做的工作是怎樣更系統更有層次地呈現不同教學主題。其次,課堂教學的呈現形式和側重點要各具特色,注意形式的多樣化。研究者通過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服務方法的調查發現,總體而言,教學方法中應用最多的是講授法,這容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科化的傾向[31]。心理健康教育課應以活動和體驗為主,根據課程需要,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結合心理自測、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游戲活動、討論辯論、心理訓練等多種方法,融入舞蹈、戲劇、繪畫和音樂等藝術元素,讓全體學生充分參與其中。通過這些方法的應用,激發學生積極的心理體驗,經由體驗獲得領悟或促進行為上的變化,即體驗式教學的有效應用。最后,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類別,在面向全體學生設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依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人格特征、心理狀況與認知水平的差異逐漸開設有針對性的特色課程。比如,大學心理健康課程,除了開設面向全體學生的必修課之外,可針對某一主題開設特色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差異化的需要。如自我認識、親密關系、戀愛心理、人際關系課程等。

(三)加強學校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工作

學校心理輔導與咨詢工作在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和任務,是實現服務體系總體目標的重要途徑。

一是提升從業者的專業水平。這一點受制于我國心理健康服務的現狀,是整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之所以在此處單獨提出,是因為對于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而言,心理輔導和咨詢的專業水平較低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負面影響最大。課程教學因為是面向全體學生,即使專業水平不高,通常不至于給學生帶來傷害性的影響。在危機干預層面,相比于對必要的轉介或制度層面的考量,心理輔導和咨詢的專業水平此時可能也不是最重要的,因此通常不會給處在危機中的個體帶來傷害。而進行心理輔導和咨詢時,來訪者通常處在心理較為脆弱的狀態,如果提供服務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水平較低,缺乏相應資質,則很可能給來訪者帶來重大的心理創傷。因此,對于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系統而言,從業者的專業水平是首要考慮的因素。

二是結合實際需要,不斷豐富服務形式。一對一的個別輔導和咨詢是最常用的形式,其優勢是能夠在較深的層面上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團體或小組輔導也是比較常用的形式,比較適合解決一些人際關系、新生適應或者成員具有相似問題的情況,其優勢在于同時面對多個人,并且團體創造的實際人際接觸體驗,尤其適用于人際適應的主題。另外,推進同伴互助、朋輩輔導對于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同伴互助、朋輩輔導對于解決學生的學習和適應問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朋輩之間更容易理解和共鳴,另外,朋輩輔導過程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是學生現實人際關系的一部分,擁有這樣一份相對融洽親密的人際關系,本身就具有積極意義。此外,還可以采用演講、社會實踐、心理測評與訓練、心理情景劇等多種形式,積極引導并促進學生自我實現的發生。

三是根據來訪者的特點提供適合的輔導方法或手段,提升服務質量。心理輔導和咨詢的方法和手段具有多樣性,如何選擇合適的方法,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來訪者的人格和問題類型。比如,如果來訪者不善表達,可以提供繪畫、沙盤游戲等方法供來訪者選用。對理解自己行為對他人影響有困難的人際交往障礙者,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幫助其在體驗層面上理解他人。二是來訪者的年齡。如果面對小學生,心理輔導教師可以結合語言和非語言的方法,如談話、講故事或者與學生一起畫畫、玩玩具、做手工、游戲法等。其主要目的是與學生建立信任關系,幫助學生理解并表達自己的感情、學會交友、提升自信等。

四是努力完善心理咨詢與輔導機制。雖然心理健康問題對學生生活的困擾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由于心理健康咨詢和輔導機制的不完善,為心理健康問題的及時發現與處理帶來了不便。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和輔導機制,是積極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發現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結構良好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機制在制度上應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心理需求,為學生疏導、解惑、指路。

(四)完善學校危機預防與干預服務系統

一是做好日常危機預防。日常危機預防是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包括三個層面:初級預防,即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級預防,指面向有潛在危機個體的預防和干預。有潛在危機的個體,通常指那些被診斷為有早期功能紊亂的學生,正在或已經遭受各種各樣嚴重的心理沖突,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通常需要對其進行心理咨詢或由家庭、所在院系、班級進行關注。三級預防面向有嚴重心理困擾的學生,此類學生通常直接進入危機干預程序或轉介,以避免發生可能的真實危機。

二是積極推進危機聯動機制的建立,提升危機發生時的應對效率。學校危機干預事件,一般包括自殺、暴力沖突、意外事故、精神分裂、自然災害等。這些事件通常對個體的學習和工作產生很大的影響和沖擊,使他們處于危機狀態。因此,危機干預的應對效率在此顯得尤為重要。學校心理健康服務人員通過危機干預,幫助學生有效面對危機事件并恢復到正常狀態。另外,社會資源和人際支持是危機應對時的重要因素,有時僅僅憑藉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力量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建立一個縱向危機應對聯動機制,確保在第一時間及時響應,提供支援和幫助,這是危機發生后有效應對的保障??v向是指自上而下包括不同級別部門人員的加入(如學校領導一級,德育處、學生處、保衛處、院系等主管一級,班主任或輔導員一級等),方便調動資源和獲得支持。該機制雖然在一些學校也有提及,但實際操作中需要相應制度提供保障。

發揮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和班主任、輔導員的力量是建立聯動機制的重要內容。相對于學校心理健康服務人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是一支在人員和制度上更有保障、更為成熟的學生工作隊伍。事實上,這支隊伍在危機預防和干預工作中一直在發揮重要作用。在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尚未建立和完善時,這支隊伍也是相應工作的實際承擔者。在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中,各級各類學校要善于利用現有的資源,把德育或思政隊伍作為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這項工作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礙可能就是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的差異。因此,可以對德育或思政工作隊伍進行危機預防和干預知識的系統培訓,尤其是掌握危機識別的方法和技能。在中小學校,與德育隊伍相匹配的班主任隊伍能夠覆蓋到全體學生并對學生較熟悉。如果班主任教師接受系統的危機預防、識別與干預知識和技能培訓,對于推進學校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服務系統的建設意義重大。

(五)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作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的制高點

如上文所述,盡管關于創造力和心理健康關系研究的范式和側重各有不同,但其結果均在不同程度上論證了創造力和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正相關[32]。國外心理健康教育歷經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相對完善的體系,并在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在拔尖創新人才創造力培養中的價值卻相對受到了忽視。事實上,小到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狀態或人際適應,大到一個國家的社會心理服務或社會心態建設,無不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心理健康不僅是個體創造性人格與創造力發展和發揮的心理前提與保障,同時它也是一個國家與民族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迸發創造活力的一個關鍵要素。2019年2月22日,《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在京發布,結果顯示處于青少年階段(12—18歲)的個體,其心理健康狀況隨年齡增長而顯現出下降趨勢,初中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高中學生最低[33],這就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應在教育觀念上牢固樹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這一指導思想,同時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作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的“制高點”,讓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與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相互滲透。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發展時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社會心態建設是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積極提供適應學生發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擺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為了促進學生創造力發展并有效地維護其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從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索新事物的興趣、促進自我意識的協調發展、幫助其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四個方面實現突破[34]。興趣的培養、自我意識、人際關系及社會適應性的發展不僅是心理健康的體現,而且也能夠促進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與堅韌性等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同時還能激發其創造熱情,從而更好地進行創造性活動。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應以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作為制高點的觀念,引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樹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觀”,在切實有效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的基礎上,促進形成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人格的創新型人才。從理論層面,可以從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四方面予以考慮。首先,在認知方面,要培養學生對自己清晰的自我認知,并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其次,在情感方面,要引導學生不斷調適情緒,并能夠對他人的情感給予及時且積極的反應;再次,在意志方面,孟子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論述,他認為通過磨礪堅韌的意志、建立健全人格,最終能夠實現創造力的充分發揮;最后,在行為方面,要強調學生行為的協調適度,實現學校適應和社會適應良好。

如果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比作供給拔尖創新人才生長的土壤,那么,拔尖創新人才創造力之花的綻開也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的價值得到更多的體現。毫無疑問,若要滿園鮮花自由地綻放,肥沃的土壤是關鍵。而肥沃的土壤,也有賴于“落花成泥”的無私奉獻。

參考文獻:

[1]羅曉路, 林崇德.大學生心理健康、創造性人格與創造力關系的模型建構[J]. 心理科學, 2006,29(5):1031-1034.

[2]葉一舵.臺灣學校輔導發展研究[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3]俞國良, 趙軍燕.論學校心理輔導制度建設[J].教育研究, 2013,34(8): 90-95.

[4]俞國良,侯瑞鶴.論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及其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 2015,36(8):125-132.

[5]STEPHAN S H, CONNORS E H, ARORA P, et al. A learning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training school-based health providers in evidence-based mental health treatment[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3, 35(12): 1970-1978.

[6]俞國良.創造力心理學[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3-16.

[7]俞國良,董妍.我國心理健康研究的現狀,熱點與發展趨勢[J].教育研究, 2012(6):97-102.

[8]亞伯拉罕·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M].曹曉慧,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76-78.

[9]亞伯拉罕·馬斯洛.需要與成長:存在心理學探索[M].張曉玲,劉勇軍,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8:76-79.

[10]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195-198.

[11]KUMARAN D, MAGUIRE E A. The human hippocampus: Cognitive maps or relational memory?[J].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5, 25(31): 7254-7259.

[12]孫彥,高成閣,馬現倉,等.重性抑郁癥首次發病患者額葉、海馬磁共振質子波譜分析及其與認知功能的相關性[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7(2):70-73.

[13]李海燕,胡衛平,申繼亮.學校環境對初中生人格特征與創造性科學問題提出能力關系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0(5):1154-1158.

[14]艾樹,湯超穎.情緒對創造力影響的研究綜述[J].管理學報,2011(8):1256-1262.

[15]馮攀,馮廷勇.恐懼情緒加工的神經機制[J].心理學探新, 2013, 33(3):209-214.

[16]趙甲明.馬斯洛自我實現說評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1):57-65.

[17]王天力.馬斯洛“自我實現論”的創造觀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5,38(4): 20-24.

[18]HANEVIK H, HESTAD K A, LIEN L, et al. Expressive art therapy for psychosis: A multiple case study[J].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2013, 40(3): 312-321.

[19]LUDERS E, TOGA A W, LEPORE N, et al. The underlying anatomical correlates of long-term meditation: larger hippocampal and frontal volumes of gray matter[J]. Neuroimage, 2009, 45(3): 672-678.

[20]KERNS S E U, PULLMANN M D, PUTNAM B, et al. Child welfare and mental health: Facilitators of and barriers to connecting children and youths in out-of-home care with effective mental health treatment[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4, 46: 315-324.

[21]WEIST M 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moving toward a public health approach in school mental health[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03, 41(1): 77–82.

[22]WEI Y F, KUTCHER S. International school mental health: Global approaches, global challenges, and global opportunities[J].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2, 21(1): 11-27.

[23]SULKOWSKI M L, MICHAEL K. Meeting the mental health needs of homeless students in schools: A Multi-Tiered System of Support framework[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4, 44: 145-151.

[24]DRUM D J, BROWNSON C, BURTON A, et al. New data on the nature of suicidal crises in college students: Shifting the paradigm[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9, 40(3): 213-222.

[25]楊振斌,李焰.中國大學生自殺現象探討[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 34(5): 59-63.

[26]劉蓉潔,石磊.高校心理咨詢發展現狀調查研究[J]. 北京社會科學,2010(3): 88-91.

[27]俞國良. 為社會服務的心理學探微[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8]董奇,林崇德. 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育標準化測驗簡介[M].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1.

[29]BRADSHAW C P, KOTH C W, BEVANS K B, et al. The impact of school wide pos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and supports (PBIS) on the organizational health of elementary schools[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08, 23(4): 462-473.

[30]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1]羅曉路,廖全明,郝敬習. 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方法現狀調查[J]. 心理科學,2009,32(4): 974-976.

[32]俞國良,張偉達.創造力與心理健康:爭議、證據及其研究展望[J].河北學刊,2020(5):168-177.

[33]傅小蘭,張侃,陳雪峰,陳祉妍.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1-55.

[34]俞國良.創造力與創新能力[M].北京:華藝出版社,1999:3-8.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

The Fundamental Projec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YU Guolia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The emphasis on bo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 transitioning gradually from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mental health service, is a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By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shown that positive mental health qualities can provide a prerequisite and guarante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ity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reative activities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 Thi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underscores the significant value of implemen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constructing its system in schools. To actively and steadi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 syste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localized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tools tailored to China, develop school mental health curricula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consultation rooms, further improve the schoo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service system, genuinely integrat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 as the fundamental project for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positi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se talents as the commanding poi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 and provide new concepts and pathways for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implemen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service and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service; Cultivation of creativity;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Fundamental project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張又文)

作者簡介:俞國良,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跨學科平臺首席專家、教授(北京,100872)

猜你喜歡
創造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心理健康教育
美術教育中幼兒創造力的培養
幼兒園教學中幼兒創造力的培養策略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調研與思考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簡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論拔尖創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質養成
高校交叉學科建設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
淺談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誤區與實施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