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當代散文沉浸式閱讀教學策略

2024-03-24 11:27高虹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生死觀景物散文

高虹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和興趣,筆者在高中現當代散文教學中嘗試引入沉浸式教學法,通過恰當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現當代散文營造的情感氛圍、故事情節和人生感悟中,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進而感悟現當代散文所體現的優美簡練的語言、質樸醇厚的鄉土人情以及富含哲理的人生感悟等。下面,筆者以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我與地壇》為例,談一談沉浸式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感知文本,尊重個性體驗

沉浸式閱讀強調學生個體的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背景和經歷不一樣,他們對散文文本的感受也不盡相同。教師在教學現當代散文時應當尊重學生個體的感受,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對話文本。

《我與地壇》是當代作家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全文共有13000多字,分為7個部分。課文節選的是前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重點描寫了地壇的景色,第二部分主要寫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對第二部分印象更加深刻,加上他們學過史鐵生的散文《秋天的懷念》,所以更容易把握《我與地壇》第二部分的內容?;诖?,筆者在教學《我與地壇》時打破常規,從第二部分入手,通過問題“文中哪些文字讓你感動?”引導學生感知文本。有的學生從母親目送“我”出門后,當我有事折回時,母親仍“站在原地”,保持著“送我走時的姿態”,她的眼睛依然“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個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感受到母親的擔憂、牽掛、心疼和無奈。有的學生認為,母親在地壇尋找“我”的部分非常感人,因為母親的尋找是艱難的,“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好像尋找海上的一條船”;母親的尋找是焦急的、急迫的,“步履茫然而急迫”;母親的尋找又是無聲的,她沒有呼喊,沒有向旁人詢問,“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地轉身回去”。接著,筆者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感受母愛的。學生大多談到了母親關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或自己生病時母親的細心照顧等。筆者想讓他們更深入地感受母愛,便追問:史鐵生在文中說“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和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了,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那么,你們有沒有和母親來過這套倔強呢?有的學生說,母親每天都會嘮叨,他就裝作沒聽見;有的學生說,每次考試后母親喜歡旁敲側擊地問他的成績,他考得不好就沖母親叫嚷,現在想想肯定很傷母親的心;還有的學生說,母親每天都為他準備早餐,可是他早上沒有胃口,每天因不吃早餐而讓母親不愉快,其實事后挺后悔的。筆者趁機引導:平時令你們厭煩的嘮叨,每次考試后對你們有話要講卻又小心翼翼地試探,為你們準備不重樣的早餐,這些都是母愛的表達方式,大家要倍加珍惜。

二、涵泳語言,與作者共情

沉浸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涵泳語言,品味詞句中蘊含的深情。筆者采用辨析異同、想象、聯想、繪畫再現、誦讀、賞析等方式,引導學生享受文本語言的美感,并與作者對話、共情。

為了引導學生沉浸式閱讀《我與地壇》中的景物描寫,筆者啟發學生尋找景物描寫中的相同點、不同點和矛盾點。

找相同點,體會物我交融。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作者無意中初遇地壇,為什么就對地壇一見鐘情?學生找到了作者的表述: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么,地壇準備了什么?筆者指導學生誦讀第一部分第三段的景物描寫,用重音朗讀這段景物描寫(“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中的動詞,感受地壇的特點,并思考作者和地壇有哪些相同點。通過閱讀和分析,學生發現了作者和地壇的相同點:地壇是被廢棄、荒蕪冷落的,史鐵生是雙腿殘廢、失魂落魄的。學生也明白了作者寫地壇突出的便是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精神默契。

辨不同點,感受心路歷程。為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與作者對話,筆者引導學生從景物描寫的對象和特點中感受作者的心路歷程。在學生研讀了第一處景物描寫之后,筆者指導學生辨析第一部分第五段和第七段的景物描寫,辨析的重點是所選景物類型有何不同,地壇的特點有何變化,作者的心情有何改變。學生發現初遇地壇時作者是失魂落魄、絕望的。作者在逃進地壇的歲月里,慢慢從絕望中看到一絲希望,他寫地壇中的蜂兒、螞蟻、瓢蟲和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可見他筆下的地壇荒蕪但不衰敗。十五年中,作者總到地壇中來,他不斷感受地壇中生命的律動,于是他的筆下有了高歌的雨燕,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的蒼黑古柏,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的落葉,滿園中播散著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地壇啟發作者用鎮靜面對苦難,學會坦然。

析矛盾點,探究景中真情。沉浸式閱讀強調思考、質疑。筆者點撥學生在景物描寫中發現矛盾點,找出自己覺得不合理的地方。細心的學生找到了第三段中“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認為“茂盛得自在坦蕩”與地壇的荒蕪冷落相矛盾;還找到了第七段中“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認為“寂靜”和“燦爛”相矛盾。筆者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生小組討論后發現:“茂盛得自在坦蕩”所寫的對象是野草荒藤,如果一個公園長滿野草荒藤,說明公園少有人來,更少有人打理,正好印證了地壇的荒蕪;落日時分,地壇安靜,所以說“寂靜的光輝”;“燦爛”是寫落日的光輝,表現了作者美好的心情。

三、思辨人生,與自我對話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沉浸式閱讀中以獨立、批判的態度面對文本信息,最大程度地獲得對文本及其承載價值的客觀、理性認識,并在這一過程中展開反思,構建個體對世界的理解,表達自己對超越時空的個體生命經驗的感知與共鳴。

《我與地壇》中,作者與地壇相守十五年,“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問題”“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是作者在地壇里思考的三個問題。地壇給了作者精神啟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怕是要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在這部分內容的閱讀教學中,筆者首先請學生討論、理解作者的生死觀,然后讓學生思辨自己的人生,寫一寫自己的生死觀,最后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交流自己的觀點。筆者設置這樣三個環節是希望學生在沉浸式閱讀中獨立地對文本進行解讀和評價,與自己對話,對生死觀達成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辨的統一。關于作者的生死觀,學生理解得很到位,他們能看到作者在地壇的啟發下,想明白、想透徹了生死。作者已經慢慢從痛苦中走了出來,獲得了解脫,得到了靈魂的皈依。學生在“寫一寫自己的生死觀”這個環節感到有困難,部分學生表示還沒有想清楚。筆者及時降低了問題的難度,即如果不能寫出自己的生死觀,也可以寫一寫你贊同的、認可的關于生死的名言警句。由于學生閱歷有限、涉世不深,筆者引導他們從名人的生死觀中思辨人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死觀。

(作者單位:武漢市漢鐵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

猜你喜歡
生死觀景物散文
四時景物皆成趣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Dancing for theDead
話語雜糅中的生死觀建構——“生前契約”語類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寫寫冬天的景物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景物描寫要準確
我國醫學院校生死觀教育的困境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