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高校大學生對公益的認知及參與現狀研究

2024-04-02 07:49江采依黃紫微林潔瑜吳雨情楊雅婷
公關世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影響因素

江采依?黃紫微?林潔瑜?吳雨情?楊雅婷

摘要:公益事業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道路上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環。在公益事業參與群體逐漸擴大的同時,青年大學生已然成為公益的關鍵元素,飽含活力、心懷熱忱的特征,迸發著“Z世代”新大學生的獨特公益活力。通過對福建省高校大學生進行調查,針對影響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要素進行實證研究,得出大學生公益參與熱情矛盾、參與方式單一、存在較明顯信息繭房等影響因素,刻畫典型的大學生公益群體畫像。對此提出幾點建議:增強公益意識,塑造新時代青年形象;催生雙線賦能,創新公益思維新模式;拓展多維支持,開展多元化公益活動;搭建信息網絡,破除“信息繭房”桎梏。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公益認知;影響因素

引言

依托于新時代、新活力、新動能中國經濟水平不斷穩中有進,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漫漫征途上,立足新時代新使命新要求,把公益力量作為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推進我國社會公平的橋梁和紐帶,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可以為社會增添積極向上的活力,繼而推動社會朝著和諧、繁榮的方向發展[1]?!耙渣c帶面”地將公益元素“注入”國之發展能源庫,為我國公益事業持續賦能,拓展公益形式新版圖,從而營造適宜的社會環境以“孕育”公益新活力成為當下社會環境的基調。獨特的“Z世代”青年大學生群體,永遠飽含活力、心懷熱忱,迸發著新時代大學生獨特的公益活力。因此,自由活力且極具發展潛力的社會環境為公益事業發展鋪就了廣闊的舞臺?!盎ヂ摼W+”時代的到來為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依托于互聯網,使高等教育的社會化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大學生社會公益服務借助于互聯網媒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2]。各種公益活動例如:關愛留守兒童網上幫扶課,網上募捐,云上志愿,螞蟻森林,螞蟻莊園,運動步數捐贈等等“云”公益活動推陳出新,很大程度上為大學生服務社會蓄能,進而為“互聯網+大學生社會公益服務”奠定了市場條件,提供了良好的技術環境。

一、研究綜述

我國所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青年大學生要增強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鼓勵廣大師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同時創新人才教育模式,鼓勵學生積極投身于志愿服務及公益事業。

國內學者對于高校大學生參加公益現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益精神培育及互聯網公益參與現狀方面。比如劉佩雯(2021)認為當代大學生在公益精神培育過程中,應該遵循三大原則,即自愿自覺相統籌原則、利他利己相促進原則、知行合一相融合原則。趙穎和丁鑫林(2022)通過考察大學生公益精神的現狀,指出由于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當代青年大學生對公益精神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需要高校在育人方面做出思想引領。另外,王趙(2022)基于對江蘇省10所高校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的調查,發現多數大學生對微公益有一定的參與度,但是參與偏好明顯,主要集中為校園類和網絡類,同時也指出微公益活動的相關培訓不到位,導致了多數大學生參與微公益的熱情下降,對此從高校、微公益組織等不同主體角度分別提出了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參與微公益的對策。

透過上述研究可得,近年來日益拓寬延伸的大學生群體是社會公益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群體之一,因此對大學生公益行為的探析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因此通過對福建省高校大學生公益的認知及參與狀況進行描述,分析大學生參與公益的影響因素,得到大學生在公益活動中所期望的收獲與成就的相關數據,為公益機構及公益平臺優化項目設計、提升大學生群體的體驗度及參與度并提供數據及理論上的支撐。

同時,通過縝密的數學模型對大學生公益活動參與意愿的主要影響要素進行分析,以“傳統切入,補鏈創新”進行研究,結合“Z世代”特點刻畫典型的大學生公益群體畫像,精準把握群體特征,集聚靶向人群,深挖群體的公益參與意愿,為推動我國公益事業發展提供相關數據支撐。

二、福建省高校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現狀的調查

(一)研究設計

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的對象是福建省高校在校大學生,因此根據福建省教育廳在2022年底發布的“2021-2022學年初福建省各級各類教育在校學生數”的統計量,選定的調查范圍是福建省9個地級市的不同高校,根據分層抽樣及簡單隨機抽樣的方式相結合,共發放821份問卷,回收問卷821份,經過認真審核問卷,剔除填寫不完整和無效問卷16份,最終保留805份。

2.調查問卷內容

本次調查的問卷內容主要分為三個模塊:一是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級、學校所在地,生活費等;二是被調查者對公益的認知及參與情況,從認知角度對被調查者所了解的公益活動類型、校內生活質量對其參與公益意愿調查;再根據參與意愿分別對兩類調查者展開調查,包括參與公益活動的動機、頻率、收獲、方式偏好、影響因素及阻礙因素;三是被調查者對互聯網公益的認知與參與情況,該模塊從對互聯網公益的了解程度、參與經歷、信息關注來源、參與形式、最受喜歡的互聯網公益活動類型、對參與互聯網公益的存在問題、關注意愿展開調查;四是被調查者對公益事業發展的看法。

3.統計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運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23.0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描述性分析、交叉列聯表分析、線性回歸分析等數據分析方法對福建省高校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現狀進行統計描述,探究影響因素。

(二)研究結果

1.大學生公益參與熱情與延續性的矛盾

根據調查顯示,有89.94%的大學生參與過公益活動,有79.26%的大學生對互聯網公益有所了解,并有79.13%的大學生實際參與過,94.41%的大學生對互聯網公益活動有一定的關注意愿。由此可得,大學生對參與公益的熱情比較高,對社會公益活動有良好的認知及參與狀況。但由于公益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受訪的805名學生中,關注公益的學生遠遠少于實際參與的學生,導致大學生社會服務流動性差, 延續性差。

2.大學生公益參與模式傳統與創新并存

通過調查分析可知,在超過有50%以上的大學生在捐款、捐物、互聯網公益方面實際參與活動;在捐獻身體組織或器官方面有66.85%的大學生很少或無參與。雖然不同公益類型對大學生在公益參與方面的投入度存在影響,但大學生在公益參與模式上是傳統與創新并存的,這也是青年大學生在參與公益時所呈現的一個趨勢。

3.大學生公益參與目的明確但參與單一

在“對于大學生公益參與收獲認同情況”數據分析可知,超過90%大學生對“可以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助他人”“可以增加實踐經驗,獲得榮譽獎勵”表示同意、“可以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公益意識,促進公益事業的發展”等表示同意,由此可得,大學生公益活動參與的目的明確,主要在于提升自我、奉獻他人。

同時,大學生對于不同公益類型,也存在一定的偏好:通過頻數分析排序可得排在前三的公益類型分別是“留守兒童”“鄉村振興”“氣候環境”分別占據被調查者的63.18%、50.64%、44.86%,這些公益類型離生活更近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但對于“文物修復”“生態保護”等需要一定專業知識累積的更深層次的公益形式,呈現專業性強的公益類型參與程度較低,僅占據2.09%、12.7%。

因此在“互聯網+公益”的化學反應下雖然催生了許多類型的公益活動,但大學生對各類型的公益活動參與仍存在較明顯的選擇偏好,參與類型比較單一。

4.大學生公益參與存在較明顯信息繭房

在慈善機構、明星公益、教育公益等快速興起的背景下,拓寬了較多參與公益的渠道。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渠道眾多,但這也造成了大學生公益活動信息冗雜的狀況,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需要極大時間成本與決策成本,同時,大學生也沒有形成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去參與公益活動的意識,導致大學生獲取公益渠道較窄,而非公益組織本身。

調查顯示,82.73%被調查大學生受時間因素影響無法參與公益活動,66.21%大學生認為公益活動的宣傳及相關信息資源不足,對公益活動了解不夠錯過參與機會等,這些因素客觀反映了大學生公益參與存在較明顯信息繭房,導致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各方面水平存在明顯參差不齊。

5.大學生公益參與情況群體畫像

福建省大學生公益活動參與情況中,大學生主要分布在一線城市,福州、廈門、泉州;生活費集中于1500-2000元。

關注渠道分析主要集中于 “公眾號推送”“社交媒體”“官方媒體”;同時大學生對于“青年活動”“社區服務”、 “環境保護”的公益類型更有參與偏好;對于“貢獻個人時間、精力”參與形式模塊,大學生偏好依次為“在線捐助”,如螞蟻森林的“綠色能量”、釘釘的運動捐步數等、“拍攝公益短視頻”“公益知識答題”“線上捐贈”。超半數側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雙線公益參與形式。

同時通過整理調查數據,總結阻礙參與的因素部分包括:時間沖突、經濟因素、社會認可度不高;宣傳力度不夠、活動形式單一;監督機制尚未健全、平臺專業度、可信度不高;缺乏相應權益保護、培訓,缺少后續進展跟進。

整合人群特點,將大學生公益參與群體根據參與人群的參與程度和認知程度將劃分為三類人群:“D-MP人群”“S-DK人群”“L-SK人群”,整合成表1福建省大學生公益群體畫像。

三、提升福建省高校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建議

(一)增強公益意識,塑造新時代青年形象

在新時代下,青年的公益使命更加重大、舞臺更加寬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積極創造者、社會文明進步的積極實踐者、美麗中國的積極建設者,應主動投身于公益活動,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可以親身感受公益事業的重要性,從而增強他們自身的公益意識,成為推動創新理論落地生根的傳播者、踐行者,在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中送純粹的溫暖、獻赤誠的愛心,努力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青年。

(二)催生雙線賦能,創新公益思維新模式

隨著社會發展,我們逐步過渡到第二個階段——理性公益。在這個階段,公益和商業產生交集。商業賦能公益,同時公益也反哺商業。企業應創新公益的模式,實現雙向賦能——商業與公益融合公益和商業應成為一體。融合商業和公益的底層——“求真”和“向善”,提出創新公益的模式:用“求真”的方法去實現“向善”的目的。即讓商業肩負社會責任,讓公益探尋求真之道。

(三)拓展多維支持,開展多元化公益活動

為加強公益慈善事業彼此之間的交流和發展,拓展多方支持,共同探討新時代公益發展新路徑,助推公益事業高質量發展。相關部門應當“走進”“配合”高校公益事業,加大監管力度。

同時,學校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相關宣傳和樹立公益活動代表人物來培育大學生公益意識。將公益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獨具意義的節日當中,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如重陽節或國際環境保護日等,依托于互聯網,開展“雙線”公益模式,激發公益新動能、新形式的活力,提升大學生的公益參與度。

此外,培養大學生自我公益意識,需要學校將公益知識和理念貫穿于各個環節,例如校外實踐課,增加大學生社會實踐經歷、豐富學生“第二課堂”。

(四)搭建信息網絡,破除“信息繭房”桎梏

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背景下,搭建信息網絡,建立“互聯網+公益”模式,推進網絡文明建設,依托網絡平臺,傳播公益正能量。同時搭建官方網站將各公益品牌、項目進程公開,增加公益項目的公開度和透明度,自覺形成了網絡公益監督氛圍。

此外,相關機構平臺也應該提升公益活動文化內涵,增強底蘊要素,營造清朗的公益環境,拓寬參與公益服務的平臺渠道,持續提高公益服務的精細化水平,進一步完善公益事業保障激勵機制,推動我國公益服務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結語

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中國式現代化新青年必須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做到知行合一。本文作者通過對福建省高校在校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現狀進行調查,對影響公益參與的要素進行實證研究,刻畫典型的大學生公益群體畫像,并針對性地提出提升建議,如,針對D-MP人群推出“每天走一步”,提高該人群參與頻率;針對S-DK人群倡導“前進多一步”,提高人群信任度;針對L-SK人群提出“邁出第一步”,挖掘潛在因素,突破該人群參與瓶頸,增強公益文化底蘊,賦能“雙線”公益模式。

本文系2023年福建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福建省高校大學生對公益的認知及參與現狀研究》(項目編號:S20231271003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于博,代惠鈞.大學生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02):246+248.

[2]王文娟,李莉,孫偉航.“互聯網+”大學生社會公益服務創新研究[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8,31(03):102-106.

(作者單位:閩南理工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

猜你喜歡
高校大學生影響因素
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思考
淺析高校大學生思想咨詢模式的構建
自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移動閱讀行為特點研究
高校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研究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突發事件下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
環衛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分析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組織的運行效率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