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學科學習中表現性評價的設計與實施

2024-04-17 07:16沈晨蕓
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 2024年3期
關鍵詞:跨學科學習表現性評價

沈晨蕓

【摘? ?要】語文學科以“跨學科學習”學習任務群為載體,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提升學生的跨學科學習素養,教師可在跨學科學習中實施表現性評價,立足單元整體,確定評價目標,設計評價任務,開發評價量規,探究跨學科學習評價的有效路徑,發揮表現性評價的整體育人功能。

【關鍵詞】跨學科學習;表現性評價;學業質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中設置“跨學科學習”這一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拓展語文學習的外延,打通多個學科的邊界,在語文實踐中逐步形成綜合學習的意識,最終實現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高。[1]然而,對于這一目標的達成情況,一些教師缺少測評依據,也缺乏測評工具。針對這一現狀,筆者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嘗試運用表現性評價,以促進學生學習為旨歸,努力提升跨學科學習中評價的有效性。

一、表現性評價在跨學科學習中的實施意義

完整的表現性評價由評價目標、評價任務和評價標準三要素組成,目標、任務和標準協同一致,充分體現“學—教—評”一致性。它對跨學科學習起到支持作用,具有一定的實施意義。

(一)支持跨學科學習目標具化,開展實證評價

跨學科學習指向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高。如何評價這一概括抽象的目標?《課程標準》給予了導引:評價主要以學生在各類探究活動中的表現,以及活動過程中的學習成果為依據。教師可以針對主要學習環節和內容制訂評價量表。這一教學提示幫助教師明晰跨學科學習評價的關鍵點:一要開展有依據的評價,如關注學生具象化的表現和學習成果;二要開發合適的評價工具,如制訂評價量規;三要體現過程性評價,如針對主要學習環節進行評價。

表現性評價是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結果作出判斷的一種評價方法。[2]它基于觀察和主觀判斷來實施,與“技能型目標”和“成果型目標”最匹配。[3]從表現性評價的內涵來看,其支持對跨學科學習中學生的表現和成果進行觀測和診斷,能充分發揮導向作用。

(二)實現綜合能力分項進階,落實過程性評價

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被看作學習活動結束后的一項任務,一般以紙筆測試為主,以“結果定性”為特征。在跨學科學習中,教師常因沒有相應的測評作業或試題,只對某一項或幾項活動中靜態的學習成果打分,以此評判學生的能力,但有些能力是不能通過單一的作品來評判的。

運用表現性評價,設定不同的維度,對不同等級指向的學習表現作出具體的描述,能更精準地診斷學生的能力。如“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細化為“收集資料能力”“整理資料能力”“小組合作能力”等作為評價維度。教師可在評價描述中提供這些能力達成的方法、路徑。由此,通過評價,教師能看到學生分項能力的逐步進階,實現其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促進學生主動規劃學程,實現素養提升

跨學科學習中常見“展示活動成果”這類實踐任務,要求學生評一評活動開展情況,旨在讓學生復盤學習過程,反思學習方法,豐富元認知。若要評價活動有效開展,首先要讓學生清晰地知道“好的樣本”是怎樣的。

表現性評價通過制定“好的樣本”的標準,引導學生依據樣本指出活動中的亮點和缺點,激發學生呈現“好的樣本”的內驅力和行動力。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評價量規,規劃自己的學習進程,自評或互評活動中的表現,并依據評價結果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以動態化的過程性評價促進能力素養不斷進階。

二、表現性評價在跨學科學習中的設計策略

好的表現性評價要立足整體,精心設計評價目標、評價任務和評價標準,用以統整學習的內容與方法、過程與結果,推進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在跨學科學習中,表現性評價可以如何設計呢?

(一)以終為始,明晰評價方向

《課程標準》對每個學段跨學科學習培養的能力素養都進行了明晰的描述,為評價的設計指明了方向。其基本落腳點涉及“情感態度”“活動參與”“展示交流”等方面。如第二學段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特征指向很清楚(如圖1)。在“情感態度”上,聚焦學生在觀察、提問、交流中的學習狀態;在“活動參與”上,聚焦學生在策劃、組織活動,收集、整理資料過程中的表現等;在“展示交流”上,聚焦學生學習成果的多樣態呈現。設計表現性評價時,要以此確定評價目標,提供能收集到相關學業表現的評價任務,并有與之匹配的、可讓學生進行評測的評價量規。

(二)雙向貫通,規劃目標任務

明晰了評價的方向,就可以開始設計表現性評價了。首先要規劃評價目標和評價任務,把這兩個部分聯系起來,不斷地比照、對應、調整、完善。

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收集傳統節日的資料,交流節日的風俗習慣,寫一寫過節的過程”,分別從中華傳統節日、古代科技發明、歷史文化遺產和古代藝術珍品四個方面打開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域。同時,教材第一次在單元學習的進程中嵌入“綜合性學習”,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探究中華傳統節日。從單元編排來看,評價目標和評價任務除了要體現跨學科學習的要義,還要緊扣語文要素的達成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由此,為了通過評價任務融合多維度的目標,筆者緊扣人文主題,創設了“開啟‘傳承中華文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學習之旅”這一具體情境,設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演”這一評價任務,結合單元課文的編排,安排了四個子任務(如圖2)。每一個子任務都形成了一個微型專題,學習成果不斷疊加,學習經驗不斷遷移,最終形成了單元學習成果。四個子任務為跨學科學習評價累積了豐富的評價依據,使其更為真實和科學。

評價目標要能通過評價任務這一載體得以落實,兩者互相影響。具體而言,本單元評價目標如下。

1.閱讀本單元課文,能根據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通過列表格、畫示意圖等方式進行梳理,了解課文相關段落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的。

2.在閱讀過程中,能邊讀邊記錄了解到的中華傳統節日、古代科技發明、歷史文化遺產、古代藝術珍品等方面的信息,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名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演”等形式展示學習成果,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向同伴或參觀者進行介紹。

3.根據單元活動提示,初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自由組成小組,商量活動內容,嘗試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我國重要傳統節日及習俗,以適當的方式記錄、展示綜合性學習成果;能對其他小組的展示活動作出評價,提出建議;能將活動經驗遷移到對其他感興趣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梳理和探究中。

4.通過單元學習,進一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認識其蘊含的思想和智慧,增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

(三)提煉能力,設計評價量規

在跨學科學習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據此提煉出關鍵能力,才能以此為維度設計評價量規,實現能力的遷移,從而讓學生形成終身受用的素養。

關鍵能力如何提煉?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概覽單元內容,對單元學習活動進行梳理就會發現,其與第二學段學業質量描述中的學習表現相關。由此,本單元跨學科學習的關鍵能力就是收集資料能力、整理資料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和成果展評能力(如圖3)。

明確了跨學科學習的關鍵能力,就可以設計評價量規了。具體而言,可以圍繞四大關鍵能力,細化行為或方法,描述行為表現,并設置四個評價等級。評價量規采用菜單式,為三年級學生初步嘗試表現性評價搭建支架,降低難度(見表1)。

三、表現性評價在跨學科學習中的實施路徑

表現性評價貫穿整個跨學科學習過程。學生運用評價量規開展自評、互評,診斷能力,助力學習。

(一)認識量規,分步實施,借助評價明目標

評價量規使用得好不好,直接影響評價的效度。認識評價量規,是實施表現性評價的關鍵點。如表1這一評價量規涵蓋了四大關鍵能力。但評價規則之多,讓三年級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因此,要幫助初次使用這一評價工具的學生認識量規。

如先認識第一個關鍵能力“收集資料”,把認識量規的過程巧妙地融于學習中。在學習完本單元第一篇課文后,學生開展探究傳統節日的活動,收集與傳統節日相關的資料。教師可先讓學生自主收集,再在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時,問一問學生收集的方法。學生一邊交流,教師一邊在表1中對應的收集途徑前做上標記,找到相應的等級。教師的示范可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評價的方法,對量規中的要素做到心中有數。接著,認識“整理資料”這一關鍵能力,可以讓學生自主觀察量規,說說自己的發現,通過“評價描述”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這樣分步落實,放緩學習節奏,可讓學生明晰量規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促進學習。

(二)聚焦能力,融于過程,共制標準促探究

開展跨學科學習,要幫助學生形成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跨學科學習思維。在本單元跨學科學習中,學生要完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演”這一評價任務。教師可以借助評價,幫助學生建構起從成果的形成到展演的基本路徑。但表1中的“成果展評”只對展演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細化,并沒有對過程的導引??梢?,只有一個評價量規顯然是不夠的,要添加輔助工具,配合著使用。教師可利用這個契機,與學生共建評價量規。如在執教《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一課時,要求學生制作《清明上河圖》的名片,并介紹古都風貌。大部分學生做的名片中的信息均來自課文,介紹時也是照本宣科。此時,教師可讓學生想一想如何介紹,怎樣才算成功,即師生共建成功樣本。在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把他們的想法和建議記錄下來,形成新的評價工具(如表2)。

表2呈現了任務成功完成的標志,也具體提示了抵達成功的路徑,引導學生應用美術、信息科技等學科的知識,完善名片的制作,實現分享方式的創新,經歷從成果形成到展示的過程,最后進行評價。在這個實施過程中,教師基于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學習難點,順勢而為,讓學生嘗試評價工具的制作,再用自己做的工具展開評價,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也讓學生監測自己的學習行為,不斷向“成功樣本”靠近。

(三)評價導學,動態互助,多科聯結提學力

在表1中,“收集資料”能力對應的評價描述中有一條是這樣寫的:自主或在他人幫助下借助網絡查找。這一條指向運用信息科技來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問題。三年級學生此時還沒有學習利用搜索引擎進行信息檢索的知識和技能,相關內容安排在信息科技學科的待學單元中。在整體規劃學習任務時,可以聯系信息科技教師前置學習內容,助力本次展評活動的開展。語文教師可以和其他學科教師形成動態互助的模式,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搭建支架,發揮評價的導學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提升他們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感受跨學科學習的樂趣。

綜上,在跨學科學習中實施表現性評價,可為學生提供清晰易懂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及時開展自我反思,主動規劃學習進程,助力學生成為更好的學習者。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周文葉.中小學表現性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查普伊斯? ?J,斯蒂金斯,查普伊斯? ?S,等.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做得對? ?用得好:第二版[M].趙士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浙江省寧波市實驗小學)

猜你喜歡
跨學科學習表現性評價
跨界少年養成記
論課程綜合化實踐的生態化
STEM項目學習要重點關注什么?①
創客課程開發的困境與突破
跨學科學習:真義辨析與實踐路徑①
表現性評價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表現性評價在“營銷策劃”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淺析中職學生考試、考核評價策略
促進跨學科學習與創新精神培養
高職院校護理專業英語教學中學生表現性評價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