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2024-05-08 14:26裴芯逸
基礎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學培養策略

裴芯逸

【摘 要】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探討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對促進學前兒童的情緒發展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通過綜合分析相關研究和理論,發現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對其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性具有重要影響,旨在為學前兒童教育提供有效的干預措施,以促進學前兒童良好情緒調控的發展。首先,討論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基本概念。接著,分析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及影響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因素。然后,提出多元化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培養策略,包括情緒環境、情緒教育、認知調節和行為干預等方面的措施。

【關鍵詞】學前兒童 情緒調節能力 培養策略 積極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02-89-05

新時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社會各界呼吁提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水平。3~6歲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現代學前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吨袊鴥和l展綱要(2021—2030年)》明確提出要“加強兒童心理健康服務”,“構建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服務、評估治療、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公共服務網絡”,“培養兒童珍愛生命意識和自我情緒調適能力”。2022年,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標》中將幼兒“能放心大膽地表達真實情緒和不同觀點”作為幼兒園教育質量評估的關鍵指標之一。學前兒童在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所獲得的能力,不僅影響其個體心理健康的發展,而且對其社會交往及將來的學習能力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有關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新的心理學視角,強調個體積極心理資源的開發和運用,與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需要正確認識學前兒童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的重要性,通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尋求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有效培養策略。因此,本文以積極心理學視角為基礎,探討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策略,旨在為學前兒童教育提供指導性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一、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

隨著研究者對情緒調節研究的不斷深入,如今,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培育已成為現代學前教育領域研究的重點工作,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有研究者提出,人體內部有兩個不可缺少的情緒調節維度:首先是認知評價情緒能力,其次便是自我調控情緒能力。二者相輔相成,個體首先對情緒刺激有著正確的認知評價,才能在此基礎上選擇相應的情緒調控措施。[1]有研究者認為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具有動態性、多層次性,是一個包含認知、思維、意志等多方面的過程。[2]筆者認為,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是指學前兒童在面對各種情緒刺激時,能夠自主、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使之處于適宜的水平,以適應環境要求和個體需求。情緒調節是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前兒童的身體、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性具有重要影響。

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理論含義可以從積極心理學來解讀。積極心理學強調個體積極心理的培養和發展,關注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在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中,積極心理學視角強調培養學前兒童積極情緒的體驗和表達,以及積極情緒對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二、培養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意義

積極的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及關注的中心之一,強調并重視積極情緒對個體生長發育的重要作用?!?—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幫助幼兒學會恰當表達和調控情緒”,指出應“創設溫馨的人際環境,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親情和關愛,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并根據學前兒童的每個階段提出了不同的情緒目標。學前兒童正處于大腦及神經系統發育的關鍵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采取正確的教育策略提高學前兒童的積極情緒調節能力,對學前兒童個體身心健康發展及提高社會適應性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一)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相關研究表明,情緒調節能力與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情緒認知重構能夠有效避免負面情緒的累積,有助于提升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而表達抑制會致使負面情緒的累加,阻礙心理健康的正常發展。[3]因此,引導學前兒童掌握正確的情緒調節策略,幫助、鼓勵學前兒童表達、釋放消極情緒,對于提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促進身體健康發育

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與身體健康成長有著密切的聯系。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還不強,可能對消極情緒無法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正,致使負面情緒長期壓抑,心理功能受到損害,進而影響身體健康成長,嚴重的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例如長期壓抑悲傷和哭泣易導致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悲傷、恐懼、失落等情緒會抑制食欲,影響腸胃運動,從而造成消化系統問題等。[4]

(三)提高社會適應性

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也影響其社會適應性發展。社會適應是個人或群體通過調節自身的行動來達到與周圍的社會條件相一致的過程。學前兒童初次與父母分離,體驗幼兒園群體生活,其情緒調節能力可以幫助學前兒童調整狀態,順利度過入園焦慮期,適應幼兒園生活,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進而提高社會適應性。長遠來看,培養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可以為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與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社會適應性密切相關。因此,培養學前兒童情緒情感調節能力是學前兒童身心發育與健康成長的關鍵。

三、影響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因素

(一)主體因素

1.年齡

年齡的大小和機體的成熟程度是影響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的基礎因素。不同年齡段的學前兒童面對負面情緒所采取的情緒調節策略整體呈現出由簡單到復雜多樣的發展趨勢。3~4歲學前兒童更傾向于采取削弱刺激情緒調節策略,4~5歲學前兒童更多采取回避、逃離問題策略,5~6歲學前兒童已經能夠有效運用較為積極的情緒調節方式,如分散注意力、冷卻法等。[5]

2.氣質

近年來,有研究認為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與先天氣質有關。氣質具有先天性,且不同的氣質性學前兒童傾向于采取不同的情緒調節方式。相關研究表明,高反應強度組兒童更多地使用宣泄式調節,較少使用認知調整和替代調整等正向調節方式。高注意力離散程度的兒童更傾向于采取被動應對,較少需要自主學習的負面情感調控方式。[6]5歲時,這種調節策略選擇的差異在兩種不同氣質型的學前兒童中格外明顯。

3.性別

面對同樣的情緒問題,男孩和女孩在情緒調節策略的選擇方面具有較大差異。男孩更傾向于采用發泄的解決策略,而女孩更多使用認知重構、分散注意力等積極情緒調節策略。出現這一差異的原因則可能與不同性別角色的社會規范有關。激勵男孩勇敢、自主、探險,這使得男孩在遇到問題時更傾向于宣泄。而女孩恰恰相反,較少選擇宣泄的情緒調節策略,這與鼓勵女孩聽話、安靜、溫和等社會化規則標準有關。[7]

(二)客觀因素

1.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是指對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產生影響的物質環境和非物質環境資源。主要包括幼兒園環境及家庭環境。

幼兒園是學前兒童活動的主要場所,園內溫馨、舒適、安全的物質環境能夠幫助學前兒童產生信任和安全感,促進積極情緒的產生。由教師和學前兒童共同創造的心理環境,即非物質環境,同樣對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意義重大,具體體現為民主平等的師幼關系、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良好的同伴關系等。在良好的心理氛圍渲染下學前兒童樂于向教師傾訴,也傾向與同伴交流,這對于學前兒童情感的釋放和表達、負面情緒的減輕具有重要意義。[8]

家庭環境是影響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的因素之一。Fiese調查研究表明家庭環境的混亂、無序在一定程度上對學前兒童的自我調節能力造成消極影響,長期處于壓抑的家庭環境致使學前兒童難以控制個體的情緒情感,相較于良好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學前兒童更容易出現情緒失控現象。[9]

2.教師教育

教師教育對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具有直接具體的指導作用。

首先,合格的教師通過學前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情緒智力水平,并掌握相應的學前兒童情緒調節方法,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學前兒童實際情況相結合,針對學前兒童不同的情緒發展水平選擇對應的教育方法。同時,教師通過教育學前兒童可以直接掌握有關情緒調節的基本知識及策略,例如情緒類主題繪本閱讀教育、情緒識別類游戲活動等。

其次,模仿是學前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師在學前兒童的心里具有特殊地位,是學前兒童模仿、崇拜的對象,在園期間學前兒童會通過觀察教師解決情緒問題的方式方法,遇到相似的情景時會將教師的方式方法當作示例進行模仿。因此,教師自身擁有正確的情緒認知及適當的情緒調節策略,對于學前兒童情緒調節策略的選擇具有較大的影響。

3.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對學前兒童情緒調節的影響具體體現在教養方式及父母元情緒理念兩個方面。

受教養方式影響,學前兒童情緒情感調控水平存在顯著差異。有調查研究表明,父母更傾向民主性教養方式,學前兒童較少采用消極情緒調控策略,父母傾向于溺愛性教養方式,學前兒童更多采用自我安慰和情緒發泄等方式,而放任性和不一致性教養方式的學前兒童往往選用攻擊方式的情緒調節策略。[10]

父母元情緒理念是指家長對兒童的情緒表現所形成的一套情感、態度和觀念,它的外在行為以一系列反復出現的、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心理和行為群組型來體現。父母元情緒理念可以分為四種,即教導型、摒除型、不干涉型與失控型。相關的調查和研究顯示,家長偏向于教導型的觀念,學前兒童則更多地使用正面的情感調節方式。同時,更傾向于不干涉型的家長如果忽略了兒童的情感表達,那么就會對兒童情緒調控技能的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11]

四、積極心理學對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培養策略的指導

積極心理學于21世紀初傳入中國,現如今,積極心理學已成為廣泛傳播的國際性心理學思潮。與傳統消極心理學不同,積極心理學是一種關注個體積極特質和積極心理狀態的心理學分支。它強調個體的優勢、幸福感和積極情感,以及個體如何通過積極的態度和行為來應對挑戰和困難。[12]積極心理學是關注個體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和積極情感的理論與方法,下面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從情緒環境、情緒教育、認知調節和行為干預等方面探討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方法,以期提供有效的干預措施,促進學前兒童良好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

(一)營造積極情緒環境

積極的情緒體驗和良好的心態是培養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前提。積極心理學強調創造積極的情境和體驗培育學前兒童的積極情緒。

首先,幼兒園為學前兒童創造合理安全的生活環境,例如教室內部的桌椅合理擺放、光線強度適中、色彩搭配鮮明、游戲活動時間適度、活動范圍適中等。其次,教師應重視班級內部非物質環境的創設,即積極心理環境的培育。教師首先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自身保持積極穩定的情緒,以關愛、耐心、包容、愉快、積極的態度影響學前兒童,與學前兒童交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進一步創建班級內部積極的心理環境,具體體現在良好的同伴關系、歡快的游戲氛圍、輕松的課堂環境等。另外,班級內部可以創建情緒類主題墻、情緒角等隱形物質教育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學前兒童,增強積極情緒培育的效果。

同時,家長也應重視家庭積極氛圍的營造,建立一個充滿關愛、信任、舒適和溫馨的家庭環境。良好的家庭環境應該包括正確的親子關系、充分的交流互動、和諧的夫妻關系等。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兒童感受到安全與信任,樂于向家長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家長耐心傾聽兒童的想法,保持開放、誠實、尊重的溝通,減少兒童負面情緒的累積,引導兒童進行消極情緒的釋放。

(二)開展積極情緒教育

積極情緒教育是培養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積極情緒教育,學前兒童可以初步學習情緒的基本概念、情緒的表達方式和積極的情緒調節方法。幼兒園中,教師以本班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為基點,采用以情感為主題的繪本閱讀、角色扮演、情緒辨識游戲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幫助學前兒童簡單理解基本情緒,并引導學前兒童積極主動去體驗和表達情緒,培養學前兒童情緒的初步調節能力。例如繪本故事《生氣也沒關系》,向學前兒童生動展示了怪獸生氣時心理活動的狀態、生氣的原因以及錯誤的生氣調節方法,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可以結合學前兒童生活實際,幫助學前兒童進行判斷,并分享自己調節生氣的方式。

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家長參與到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培養過程中,和家長合作進行家園共育。通過與家長交流溝通、親子活動等形式幫助家長了解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狀況,并根據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向家長傳授培養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方法,和家長共同探討適用于不同學前兒童的情緒調節方法,讓家長成為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培養的重要支持者。家長應轉變教育觀念,建立民主、積極教育觀念,有效觀察、辨別學前兒童的情緒行為,主動與其溝通,了解出現情緒反應的原因,引導學前兒童從積極的視角看待事件,形成正確的情緒理解,向學前兒童傳授個人情緒調節策略。另外,家長應樹立教導型元情緒理念,調節自身情緒,保持自身情緒穩定性,遇到情緒問題鼓勵學前兒童情緒轉向積極,避免批評指責。

(三)提升認知調節能力

認知調節也是提升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重要手段。認知調節是指通過建立或者改善學前兒童有關情緒的認知和思考方式,從而達到情緒調節目的的一種心理疏導方式。

學前兒童在情緒調節過程中,會借助認知能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首先,學前兒童根據情緒刺激進行評估,分析情緒產生的原因,隨后采取調節手段進行情緒的釋放。教師可以啟發學前兒童的思維,通過一些故事或動畫片引導他們簡單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情緒基本概念以及情緒調節的方法。例如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可以幫助學前兒童認識并理解快樂、悲傷、生氣、平靜等基本情緒,樹立積極的情緒觀念。此外,教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保持自身積極穩定的情緒,引導學前兒童通過觀察逐步理解和識別他人的情緒,注意他人所采用的情緒調節策略以及不同的情緒調節方式產生的不同情緒調節效果,幫助學前兒童樹立正確的情緒調節認知。同時,教師和家長共同探討如何教授學前兒童不同的認知調節策略,例如積極思考、重塑想法等,幫助學前兒童更好地應對負面情緒,增強情緒調節的效果。

(四)增強行為干預

行為干預是培養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行為干預是指通過改善學前兒童的行為方式來提高學前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

行為干預主要包括情緒自我控制訓練、情緒管理技巧培養等。在情緒自我控制訓練方面,教師和家長可以幫助學前兒童掌握簡單的情緒自我控制技巧,例如深呼吸、放松訓練、自我激勵等,也可以通過游戲、繪畫等方式幫助學前兒童合理表達、調節、釋放情緒,并通過提供榜樣示例、獎懲等手段引導學前兒童形成良好的情緒調節習慣,從而提高學前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教師和家長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緒模仿等方式,讓學前兒童在模擬情境中學習情緒管理技巧,培養他們的情緒調節能力。例如鼓勵學前兒童扮演繪本《我變成一只噴火龍了》中生氣的恐龍,通過體驗恐龍是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減少生氣噴火行為的,以情緒調節方式引導學前兒童切實體驗生氣的情緒及調節方式的不同選擇帶來不同的心理活動變化。另外,針對男女性別差異選擇不同的行為干預手段。例如男孩更傾向于發泄的情緒調節策略,教師和家長可以引導男孩轉變視角,以積極的角度看待事情,突出解決問題導向,鼓勵男孩采取分散注意力、認知重建等更為積極的策略調節情緒。

四、結語

本文以積極心理學視角為基礎,探討了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策略,并為學前兒童教育提供了實踐指導和理論基礎。本文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框架,通過概述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提出了多元化的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培養策略。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框架能夠為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培養提供有效的指導。通過對營造積極環境、積極情感教育、認知調節及行為介入等措施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改善學前兒童情緒調節水平,提升學前兒童情緒調節能力,從而推動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與社會適應。

【參考文獻】

[1]THOMPSON RA.GOODMAN M.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more than meat the eye[J].The guilford press,2010(2):38-58.

[2]李盼.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的影響因素及培養策略[J].教育觀察,2022,11(9):34-37.

[3]劉文,張妮,于增艷,等.情緒調節與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關系的元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28(5):1002-1008.

[4]周愛保,謝珮,田喆,等.情緒對飲食行為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21,29(11):2013-2023.

[5]張明珠,弓雯.3—6歲幼兒情緒智力發展研究現狀[J].教育觀察,2022,11(12):27-32.

[6]陸芳.學齡前兒童情緒調節策略的發展及其相關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46.

[7]同[6]45.

[8]李玥博.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環境創設[J].第二課堂(D),2022(1):68-69.

[9]FIESE BH,WINTER MA. The dynamics of family chaos and its relation to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0:54.

[10]謝晶,李世峰.教養方式對幼兒情緒調節及親子關系的影響[J].甘肅教育,2022(11):44-48.

[11]張亞玲,張坤穎.幼兒情緒調節及其策略與父母元情緒理念的關系[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2,24(5):7-11,76.

[12]侯玉波.社會心理學[M].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291-294.

猜你喜歡
學前兒童積極心理學培養策略
家庭如何促進學前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中的創造力培養初探
淺談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與心理健康
淺析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活中的運用
淺析學前兒童的雙語教育
職校生積極心理導向的體驗式活動班會創設研究
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
高中體育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
巧設任務,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