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文化傳承的基礎教育雙語課程體系構建

2023-07-21 09:27張碩穎王琳桑南
教育實踐與研究·理論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基礎教育文化傳承

張碩穎 王琳 桑南

摘 ? 要: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全面實施對中華文化的輸出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華文化國際輸出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以培養國際化、復合型雙語人才為目標的基礎教育階段漢英雙語教育,為中華文化走向國際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其中,有效構建指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教育雙語課程體系至關重要?;诖?,依據“泰勒模式”,以唐山東方學校雙語教育實踐為案例,從目標、結構、實施和評價四個維度,探討指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教育雙語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關鍵詞:雙語課程體系;基礎教育;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2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18-0010-05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多次在不同場合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創新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為新時代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強大動力和行動指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學校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承擔著文化傳承的神圣使命。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基礎教育中雙語教育的耦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文化“走出去”戰略全面實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迫切需要提升中華文化輸出能力和國際影響力。而中華文化輸出能力和國際影響力提升的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在此背景下,促進了“國學熱”“來華留學潮”以及“孔子學院”和“對外漢語教學”的蓬勃發展,以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國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進入大學和中小學課堂,而且部分課程以雙語教育形式得以呈現,起到了“中學西漸”的效果。漢英雙語教育作為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的教育,在文化“走出去”戰略和“中學西漸”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無可替代的作用,是傳承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雙語教育有機結合,開發建設指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教育雙語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中國靈魂,能夠在國際舞臺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語人才,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使命,更是新時代基礎教育國際化的核心要義。

基于此,唐山東方學校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以漢語雙語教育、國學雙語教學和多語種教學為陣地,以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為手段,堅持邊研究、邊實踐,系統深入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基礎教育雙語教育內在關系,以創新性構建指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教育雙語課程體系,以培養雙語人才,為提升中華文化輸出能力和國際影響力貢獻力量和智慧。

二、指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教育雙語課程體系構建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載體和根本保證,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然而,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教育課堂的深度、廣度和效度不夠,更多停留在經典讀誦背、道德教育等層面,形式化、偏執化、散亂化和功利化傾向明顯,系統完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資源匱乏,課程體系不健全,實踐成效不顯著。因此,構建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雙語課程體系是基礎教育階段雙語學校重中之重的工作?;诖?,依據“泰勒模式”,結合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雙語教育實際情況,探索性構建了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教育雙語課程體系。

(一)確立雙語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是期望在一定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后,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達到的程度。課程目標是課程體系建構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課程設置、內容選擇、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的依據和標準。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開展的以漢語和英語為教學語言的雙語教育,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對既精通學科專業,又熟諳一門外語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迫切需求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其最直接、最主要的出發點是改變我國基礎教育領域,英語教學與學習中長期存在的“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問題。通過變英語是“語言教學”為“教學語言”,進而拓展英語教與學的領域和途徑,以提高中小學生聽說讀寫等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水平,培養國際化、復合型雙語人才,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合作,最終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由此可見,培養“漢英兼通、中西兼融、世界眼光、中國靈魂”的國際化、復合型雙語人才,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漢英雙語教育的核心目標。圍繞基礎教育階段雙語教育這一核心目標,我校從語言、學科和文化三個維度對基礎教育雙語課程目標進行細化和具體化。語言目標即掌握并使用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成為雙語人;學科目標即達到《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規定的課程目標;文化目標即通過漢語學習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創新;通過英語學習實現對其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拓展視野,開闊眼界,形成開放、包容、尊重、理解的文化心態,同時,實現用英語傳播、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國際,積極建立并持續提升文化自信。

(二)構建雙語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依據基礎教育階段雙語教育目標和雙語課程目標,結合我校實踐經驗,構建了語言課程、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隱性課程四位一體的基礎教育雙語課程結構。

1.語言課程。語言是漢英雙語教育得以有效實施的前提條件。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教育領域把英語作為一門學科專業進行“語言教學”,而非把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加以使用,同時,英語教學中秉持“重輸入輕輸出”的語言學習假設,造成我國英語教學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費”的問題,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與水平薄弱,難以適應漢英雙語教學對英語語言能力與水平的高要求。因此,強化語言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雙語教育的前提性基礎工作。雙語教育實踐中,學校確立“兩條腿走路”的語言教學方針。一方面,落地落實落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通過系統的語言教學與學習,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同時,增設外教口語課,圍繞日常交際用語,創造機會讓學生零距離、面對面向外教學習英語,用英語進行交流交際,促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交際性和實用性,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和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另一方面,積極開展俄、日、韓、德等多語種教學,對接《義務教育俄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義務教育日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豐富學生高考外語語種選擇,通過海外直通車項目、多語種傳統文化解說和多語種經典誦讀等活動,鼓勵學生把中國傳統文化“講給世界聽”,引導學生樹立文化主體性,增強文化自信。

2.學科課程。語言是學科教學的媒介語,是工具;學科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是目的?;诖苏J識,學校確立了“語言是前提、學科是根本”的雙語學科課程建設思路,積極建構“主體學科課程+支撐學科課程+補充學科課程”三位一體的基礎教育階段雙語學科課程體系。其中,主體學科課程是指在遵循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基礎上,在音樂、體育、美術、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實施漢英雙語教學,要求各門學科充分挖掘課程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設計3~5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教學案例或公開課,以實現培養既精通學科又熟諳英語且能夠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語人才的雙語課程目標。支撐學科課程是指為適應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需求而開設的國學雙語課程,以培養學生理解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能夠使用英語傳播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并提升文化自信。補充學科課程是指向基礎教育國際化和中外教育交流合作深化發展而引進的國際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國際理解能力以及深度參與國際事物和國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活動課程。雙語活動課程是以漢語和英語為媒介語,以學生的興趣動機和生活經驗為中心,以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實踐活動。雙語教育實踐中,學校秉持“語言輸出假說”和“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原則,充分有效利用學校國家級“國學雙語研學基地”、誦讀社、民樂團、志愿者協會等各類社團組織,系統開展經典誦讀、與歷史人物面對面、走進傳統節日、古詩詞大比拼、舞林大會、曲藝展演、國畫鑒賞、英語問候、英文歌曲歌唱比賽、英語演講、英語辯論賽、雙語課本劇、雙語小品、雙語主持秀、雙語知識競賽等以漢英雙語為媒介語的系列實踐活動,創造條件讓學生把雙語教學中學到的英語運用到日常生活和交流交際中。有效拓展學生學習和使用英語的時空與路徑,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不斷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與水平,持續增強學生使用英語準確表達、有效傳播、廣泛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能力和自信。

4.隱性課程。隱性課程是指在學校課程方案和教學計劃中沒有明確規定的,對學生的知識、價值、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等產生重要且深刻影響的教育實踐和結果。隱性課程具有多重功能,往往能夠起到顯性課程所起不到的作用。雙語教育實踐中,基于隱性課程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功能,學校積極構建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位一體的雙語教育隱性課程結構。其中,物質文化層面開展校園雙語環境創設活動,遵循“處處、事事、時時”原則,通過雙語標語、雙語板書、雙語板報、雙語展覽、英語廣播、英語沙龍、英語角、雙語標志牌、雙語儀式活動等方式,在學生眼睛所及之處、耳朵能聽之時以及校園和教室所能之處都印刻“雙語標識”,讓學生如臨其境、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感受雙語。制度文化層面開展規章制度建設工作,遵循“制度育人”的理念,通過制定學校雙語教育和雙語教學實施方案、教師雙語教學激勵計劃、雙語學習獎懲辦法、雙語教學評價制度、雙語教育研究行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激勵師生使用雙語。精神文化層面開展雙語跨文化交際活動,遵循“內容與語言整合性學習”理論,通過課堂教學、主題討論、案例分析等形式幫助學生認識語言、文化和交際三者的關系,引導學生養成多元文化意識和雙語思維方式。

(三)提供雙語課程實施建議

雙語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雙語教學,雙語教學離不開雙語教學模式的選擇和雙語師資隊伍的建設,二者是制約雙語課程實施的關鍵性因素。

1.關于雙語教學模式選擇的建議。當前,國際上有沉浸式、過渡式和保持型三種主流雙語教學模式。不同的雙語教學模式有其相應的滿足條件和適應范圍。雙語教育實踐中,我校在科學評估語言環境與氛圍、師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與水平、支持條件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了“由少到多、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系統推進”的基本原則,在學段上先由低年級開始,逐步過渡到中高年級;在學科上先由音體美課程開始,逐步過渡到數理化生等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先采取“滲透式”模式,逐步過渡到“過渡式”乃至“沉浸式”模式;實際教學中先滲透具體學科核心概念、專業名詞、專業術語的對應英語詞匯,在學生熟知掌握學科專業英語詞匯的基礎上,再過渡到對句子和段落的英文理解與表達;英語使用上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則,逐步加大英語使用比重,具備條件的班級可以考慮全英文式(沉浸式)雙語教學模式。

2.關于雙語師資隊伍建設的建議。雙語教學不同于一般教學,其對教師的英語水平、雙語教育理論知識、雙語教學實踐能力、國際視野等都提出了高標準和高要求。然而,由于我國師范教育采取單學科培養模式,高校更沒有設置專門的雙語教師教育專業,導致專業化的雙語師資嚴重短缺,嚴重制約基礎教育領域漢英雙語教學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實踐中,學校確立“職前職后、培養培訓”一體化的雙語師資隊伍建設原則。一方面,積極與長春師范大學合作,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體育、小學教育、學前教育等學科專業設立“卓越雙語教師班”,選拔英語基礎好且樂教的學生進行系統培養。實際操作上,雙方聚焦雙語教師崗位需求和能力標準,采取“反向設計、正向施工”的訂單式培養,在招生選拔、培養方案制定、培養模式構建、課程設置、教學改革、實踐環節創新、師資隊伍建設、評價體系建立等環節加強深度合作,構建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聯動反饋機制,充分保證雙語師資培養的適用性和高質量。另一方面,有效開展雙語教師在職培訓和專業發展活動,通過“請進來、送出去”“校本培訓”等方式,針對教師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與水平、學科專業知識與水平、雙語教學知識與能力、國際視野與國際課程教學能力、雙語教學研究能力等實施一系列提升行動,持續有效強化在職雙語教師的英語水平、學科專業水平、雙語教學及研究水平以及國際課程教學水平。

(四)建立雙語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證?;谠u價的價值功能,以及當前基礎教育領域雙語教育評價存在理論和理念滯后、價值導向偏差、指標體系不健全、結果使用不當等突出問題,學校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積極構建了縱橫交錯的立體化發展性雙語課程評價體系。

1.橫向評價體系。橫向上,構建了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和雙語課程實施評價層次分明、整體聯動的評價體系。其中,學生評價旨在通過課堂觀察、平時表現、學業成績等方式對其思想品德、語言能力與水平、學科知識、雙語思維、文化素養等進行跟蹤分析和綜合測評,以確定雙語教育對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影響。教師評價旨在通過隨堂聽課、同行評價、學生評價以及教師自評等方式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語言能力與水平、學科專業知識、雙語教育理論知識、雙語教學實踐能力、反思與評價能力等進行跟蹤分析和綜合測評,以確定教師雙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學校雙語課程實施評價旨在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周期性地對學校雙語課程實施的整體情況進行分析評估,以發現問題,分析原因,進而尋求改進,以形成促進雙語課程不斷革新和持續發展的評價機制,充分有力地保證雙語教育質量。

2.縱向評價體系??v向上,構建了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互補互促、全程跟進的評價體系。其中,診斷性評價著眼于教與學的起點,重點在于了解學生的情況,比如學生的知識儲備、英語水平、文化知識、身心狀態以及可能的不利因素,并據此確定學生的起點層次和實現教學目標的針對性教學策略。形成性評價著眼于教與學的過程,重點在于了解教與學的效果、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原因,并據此提供改進信息,調整教學方案,改進教學過程??偨Y性評價著眼于教與學的結果,重點在于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及其相互間的差異,證明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并據此進行分層或選拔,同時預測后續教學的可能性,以及為相關決策提供信息和參考。

綜上所述,發展性雙語課程評價體系的核心在于“評價的目的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不在于甄選而在于發展”的評價價值功能定位,以及注重評價主體(自我與他人)、評價內容(語言教學、雙語課程、真實表現、學業成績等全要素考察)、評價方法(聽課、考試、問卷、訪談、教學檢查等多樣化方法)的多元化和評價結果的合理有效使用(與評獎評優、福利待遇等掛鉤),以服務于改進和發展的評價目的。

參考文獻:

[1]詹 ? 瑜,王富平,李存生.教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姜宏德.關于雙語課程體系建構的幾個問題[J].教育發展研究,2003,(01):38~41.

[3]程耀忠,饒從滿.理念—實踐—反思—評價:美國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黏合的閉環[J].外國教育研究,2021,48(05):3~14.

[4]尹小霞,徐繼存.西班牙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構建[J].比較教育研究,2016,38(02):94~100.

[5]鄭書林,田震華,李義舉.構建小學雙語教學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04):62~64.

猜你喜歡
基礎教育文化傳承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河南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
高等師范??茖W校兒童水墨畫課程教材研發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話語的遷嬗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中國夢”之中國“自主高考”夢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